当前位置:京东健康>宿迁市中医院>小儿内分泌科>

科普文章

宿迁市中医院

小儿内分泌科

科普文章
  • 血脂是血浆中脂类物质的总称。            脂类物质分为脂肪和类脂,其中脂肪又称有甘油三酯,功能是供应能量和储存能量;类脂包括胆固醇、磷脂、类固醇和糖脂等,功能是维持生物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血脂报告单中最重要的四个数值 —— 血脂四项。           血脂四项包括: 甘油三酯( TG ); 总胆固醇( TC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          在这些指标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这是因为这项指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最为密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

  • 性病有很多,而在这其中最常见的还是尖锐湿疣,尖锐湿疣主要通过性行为进行传染,然而这样片面的想法把患者的思维局限了,让许多患者不敢于向家人朋友说起,害怕他们的议论,那么尖锐湿疣不破不传染吗,答案是错误的,尖锐湿疣的传染方式是很多的,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多数由性接触而传染,少数由自身接种或经污染的内裤、浴盆、浴巾、便盆而感染,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或 HIV 感染患者易发生尖锐湿疣。 2.可通过日常生活用品如内裤、浴盆、浴巾传染。如果女性穿着尼龙内裤,又不注意清洁外阴,霉菌性阴道炎或滴虫性阴道炎便容易发生,或出现其他感染所致的白带增多等情况时,局部的浸渍、潮湿便为乳头瘤病毒的接种,滋生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用污染的手搔抓阴部或使用污染的毛巾也会引起尖锐湿疣的传染。 3.直接性接触传染这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据研究有 2/3 与尖锐湿疣患者有性接触的人可发生本病。病期平均在 3 个半月时传染性最强,故在性混乱者中最易感染本病。通常通过不洁性交,经受损的皮肤和粘膜感染。调查资料表明,尖锐疣湿就多发生于 20-30 岁的青年人,而这些病人中,多数有婚外不洁的性乱史。 通常情况下治疗尖锐湿疣,医生会开一些诸如:更昔洛韦、干扰素、阿普洛韦和白介素之类的口服激素西药,作为辅助治疗。但是只吃这些药物,不会根治尖锐湿疣的,一旦停药即复发,而且对肝肾损害大。 除了药物治疗之外,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还有激光、冷冻、电灼等,治疗见效快、疣体清除快,但是真正导致尖锐湿疣发生的 hpv 病毒,患者难以从根本上清除,治疗后尖锐湿疣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状况。

  • 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在多年的诊疗经历中,总结出心血管病的六大常见误区:误区一:维生素能预防心血管病。中国老百姓买维生素的积极性特别高。实际上最近20年做了大量研究,没有任何证据说明吃维生素E,能减少心肌梗死或预防冠心病、脑血管病。而且,维生素应该从食物中获取,而不是靠胶囊药片。误区二:盲目接受起搏治疗。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很普及。心房颤动患者尤其无症状的老年患者,做Holter容易发现夜间有心跳的长间歇。过去长间歇2秒、3秒,可能就会被植入起搏器。现在指南提出,长间歇5秒(最慢心率12次/分),这种情况下要特别注意植入起搏器。没有症状,夜间有长间歇,别盲目被起搏。误区三:早搏是疾病。早搏不是病,也没独立的风险,早搏很常见,很多人一生中都可能发生。早搏可毫无症状,或因其它病就诊偶然发现。早搏有无症状与早搏多少无关。早搏可见于正常心脏,也更易见于心脏病的患者。早搏不要轻易被射频。一定慎重。误区四:女性ST-T波改变一定冠心病。女性ST-T波改变大多不是冠心病。我不止一次看到一些六、七十岁女患者,忧心忡忡地讲起她们的病史,很认真地说自己被诊断冠心病三、四十年了,最近接受冠状动脉CT或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中青年女性,如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不吸烟,没有家族中早年患冠心病家族史,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较小。这些心电图上的ST-T,改变不代表有心肌缺血和冠心病。这些中青年女性中,不少人因心电图报告ST-T改变被造影,从而接受大量放射线,这样不仅花了钱,大量射线还带来一生癌症的风险。这是当前过度医疗的一个大风口!误区五:认为窦性心律不齐就是心律失常。不少人看到心电图报告“窦性心律不齐”时,误认为自己有了心律失常。实际上,窦性心律不齐不但正常而且健康。误区六:换季定期输液稀释血液。血液粘稠度很容易被老百姓关注。“稀释血液”成了一个荒谬的大市场:各种保健品、洗血、定期输液、稀释血液。很多老年人在换季的时候,去医院打点滴,点的不是糖就是盐,树皮、树叶做成的东西放到输液瓶里,“五彩缤纷”,这安全吗?真的很不安全!也没有效果。解决“血粘稠”最可靠的方法是: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多饮水,多运动。(胡大一大夫公众号授权转载)心脑血管专场,优选医生点击下图直达

  • 作者:胡大一    来源:胡大一大夫公众号导  语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我做心血管病医生已经四十几年了。刚做医生的那些年,全年见到的心肌梗死病人可能也就四五十个,而且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可是做了十几二十年之后,我发现手里的病人变得越来越年轻。自己的技术好了,科技发展了,但病人怎么好像越治越“糟”了呢?现在好多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是来自于用支架把病人的血管打开,挽救一个个濒临死亡的生命。我母亲说,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事业有的病人,35岁第一次放支架,放完就把所有药物都停了,没有人提醒他应该怎么做。10年过去了,他又在同样的位置出现了血栓,医生赶紧又加上支架抢救回来。如此循环,我们很多人不是在“等待发病”,就是在“等待复发”。那么,让我们再看看芬兰这个国家。芬兰有一位帕斯卡医生,也是做心血管病的。上世纪70年代,帕斯卡医生不做临床,而转去做了预防。他选择了芬兰一个心血管病发病率最高的省份做示范并推广至全国。通过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并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11年后,芬兰的冠心病死亡率下降80%,总死亡率下降50%。我们看到,预防,绝不是乌托邦,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做医生的成就感,不应该仅仅来自于今天抢救了多少病人,而是我能够在怎样的程度上减少公众的发病几率。我曾亲身经历了SARS(非典)。大家知道,那时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一人染病,可能所有人都会遭殃。不仅如此,他有没有到过其他城市,接触过什么人,可能都特别关键。所以,疾病不单单是某个病灶、病毒的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你可能会说这是个个例,那么我们今天运动减少、城市污染、生活压力、垃圾食品……是不是都和心脏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相关呢?而且发病机制更是复杂。我母亲(注:2013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著名医生胡佩兰)曾经说过,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行业。什么意思呢?治病要看病情,还要看心情,要和他唠唠家常,他的什么事都要知道一点,久而久之,病人就变成了朋友。我建议年轻的医生都要学一点心理学,一方面有助于交流;另一方面,心理症状有的时候会表现在躯体上。医学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现在医学的提法很多,循证医学、精准医学、转化医学……但我觉得这个行业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价值体系,第二是医学的目的,第三是社会责任感。一名医生对某个决策的价值判断来自于他对病人的同理心和责任心。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你在手术中打开胸腔,啊,似乎和预想得完全不一样,短暂时间内找不到对的答案。这个时候,你是否宁愿承认自己的失败,关上胸腔,以免造成不能挽回的后果呢?没错,医学的最高目标是“救死扶伤”。但现实是,我们只是“有时在治愈”。从小,大家笃信的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使用知识的地方要对,不要孤注一掷地放在疾病的最后阶段,反而应该通过研究,获得某种疾病的致病证据,写成指南来培训医生。同时,把这样的健康知识传播开来,群防群治。只有公众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来,才能把知识转化成行为,把知识转化成提高公众健康的力量。现在,我们的整个医疗体系是一个被动式、碎片化、断裂的医疗服务链,医院和医生的执业模式是坐堂行医,等着病人来,而且很多来的人已经是病程的中后期了,这个阶段往往更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而且每次病情的复发,疗效都会更差。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当前医学所经历的迷失,有时不在于手段,而在于目的。所以我想再强调一遍预防的重要性。近几年,我们常说医疗机会的公平性、健康权益的公平性。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公平?控烟,治污,为公众作健康宣讲……让所有公民都能享有疾病预防的环境。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理应承担主要的牵头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生就可以免责。我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健康教育。其实,真正做好健康教育是非常深的学问,你得懂科学,还得能把科学说得很通俗、有趣味、有实效,而且要处处坚守公益。年轻医生要有这样的观念,就是要为健康服务业出力,要有建设“健康4S店”的意识。什么意思呢?像对待车一样地对待公众。没有生病、没有具体需求的时候,要能实施个性化的服务,根据每个人分析他的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运动、饮食等建议,让他们少得病,晚得病;对已经患病的人群,要追踪管理,帮助他康复,并且预防复发。这样一个主动服务的“健康4S店”,还要能培养教育患者的家属,发挥他们自我管理健康的主动性和能力。对于医学,结果最重要我常常觉得,做很多事,只有懂得背后的哲学道理才能成事,医学更是如此。比如共性和个性,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等,这些都是最朴素的哲学思想。你看,我们在学校读的医书都是共性的,但在实际中,老百姓来看病可都是个性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发病在胸部,有的在咽喉,有的还会跑到腹部。此外我们在门诊,病人来来往往,我们常常只能根据第一面来进行诊断。但疾病之复杂,初次印象和描述很容易片面,所以我们要经过长期的追踪,有时要长达3年、5年甚至更久以后,才能看出病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正因为忽视了随访和追踪,我们曾经出现过很多误诊。比如患者出现胸疼、呼吸困难,就一定是左心衰竭,或者心绞痛吗?这是有待商榷的。我想说的是,对很多学科来说,结果相对于过程更重要。而对于医学,结果很重要,但作为医生要想提高医术,必须还要重视过程。很多医生曾医治过许多病人,但全都只是量的积累,没有质的飞越,这说明他并不善于观察和联想。医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会出现很多的综合征,即一个人症状上会有很多表现,但实际是由某一个特定疾病引起的。但是,也许碍于科技的发展,也许是一些别的因素产生了干扰,你在某个时间点就是查不出确切的病因。比如我们现在说的预激综合征,它是医学团队经过了几十年的病例追踪和调研,从开始的联想到推测再到证实,现在已经能做到对其进行无创开刀治疗了。因此,做临床医生,不要死读书,要像个侦察员一样,依靠实践,敢于联想。遇到病例,不要熟视无睹,要留下资料勤于回访,捕捉细节。从“手中无剑,心中无剑”到“手中有剑,心中有剑”最后,我想借用“华山论剑”的桥段,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一路走来的感想。我记得自己刚从医学院毕业时的状态,可以用“手中无剑,心中无剑”来形容。那时候,医疗超声不会做,腔镜不会做,技术方面乏善可陈;而对科研、对创新、对医学的理解也都几乎是空白的。后来,会看病了,也掌握了很多技术;但是学术思想方面还是很弱,所以叫“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第三个阶段呢,不但技术上越来越得心应手,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学术和创新,这时是“手中有剑,心中有剑”。而最近这些年,我产生了很多对医学的反思,想我们现代医学未来该怎么发展、怎样创新;反而手上对具体的开刀、用药有了节制。所以,这可以叫“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或许到未来,我还会再进入另外一个境界,皓月当空,风平浪静,即“手中无剑,心中无剑”。但对于所有的年轻人来说,前面几个阶段能够有担当,肯努力,才能抵达最后海阔天空的境地。我祝福大家。

  • 铛铛铛,“男题情报室”开始营业啦!简洁通俗的几句话,为您解答那些“男”言之隐!本期嘉宾是拥有52万粉丝的科普红人@医学手札 方祺,他是三甲医院的男科医生,也是网友心里的体贴、暖心的好大夫!他擅长用超接地气的语言和手绘萌图,让你一眼看穿疾病的真相,帮你直面“男”题,解决困扰!如果还有哪些男科问题困扰着你,可以进入他的诊室,私聊!-▼-https://m.healthjd.com/s/EvaluationManage/DoctorDetail?doctorId=176010086436

  • 内镜报告上的结论代表什么?每次提到胃部不舒服、大便改变、癌症筛查时,医生都会推荐去做胃肠镜检查。很多人都听说过做胃肠镜很难受,十大最难受检查榜单可能要进入三甲,特别是肠镜,从准备到操作,都很不舒服。好不容易终于做完检查,问题又来了:“我胃镜报告单上写着贲门炎,下一步应该怎么治疗呢?”“我最近肚子不舒服,刚做了个胃镜,报告上说我有十二指肠炎,怎么治呢?”“我刚在xx查体中心做完体检,结肠镜报告上写着直肠炎(也有可能写作乙状结肠炎或结肠炎),可是我没有任何症状,需要治疗吗?”我从事胃肠镜工作多年,这三种情况常常被问到。其实单纯从医学的角度上来说,无论哪一种都不需要做针对性的治疗。这是为什么呢?“我的检查结果明明是说有炎症的啊,为什么就不需要治疗呢?如果置之不理,将来会不会恶化,演变为恶性病变呢?”原来这些“炎”不需要太担心年底了,又有很多人开始做体检了。在此,关于内镜检查结果的解读,需要明确一个非常重要然而却又未曾被引起足够重视的知识点。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内镜检查最后的结论仅仅是内镜诊断,而并非是最终的临床诊断。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内镜检查所见是作为重要参考信息而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例如贲门炎,十二指肠炎或直肠炎,仅仅是内镜下所观察到该部位的点片状的黏膜充血红斑或伴有轻度的黏膜水肿而已,并非某种特异的疾病,有时是因为食物团或粪便通过所造成的擦伤引起,没有临床意义。也就是说,这类描述性诊断只不过是内镜医生观察到,并最终记录到诊断报告中的一种现象,这三类“炎”都是不收录在ICD临床疾病分类当中的。如果说临床医生是一个工厂,内镜诊断,病理诊断,临床症状,家族史等就都是生产原料,最终做出的临床诊断才是出厂的成品。例如,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黏膜肿物,那么直肠肿物即为内镜诊断,通过组织活检发现癌症细胞,那么病理诊断的结果即为直肠癌,从而直肠癌的临床诊断成立。至于,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中间产物”,患者大可不必过度关注,尽请交给主治医生来为您解读。就诊时,请您勿将这些单纯描述性的内镜诊断与临床诊断混淆。有一部分患者会在心理作用下,将自己的症状归咎于这类所谓的“疾病”,焦虑担忧,不得安宁,这样就完全违背了体检的初衷了。让我再次划重点,内镜报告上的贲门炎,十二指肠炎,直肠炎(溃疡性直肠炎为临床诊断,此处指代的是非特异性结肠炎症)这类诊断是不需要特殊治疗,更不必由此而产生焦虑的情绪。哪些“炎”需要治疗?那么内镜检查报告提到的各种“炎”都是不需要治疗吗?非也。部分疾病的诊断是以内镜所见为金标准的,也就是说内镜诊断是可以直接作为临床诊断来进行解读。例如:反流性食管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总而言之,希望大家在就诊时明确内镜诊断并不完全等同于临床诊断,不要纠结于一些没有临床意义的描述性的内镜诊断。至于哪些炎需要引起重视,哪些完全可以忽略,还是需要由专门的医生来给予解读。希望阅读完本文之后,不要再有患者或非消化病专业的医生再为内镜报告中的贲门炎,十二指肠炎或直肠炎等诊断而“自寻苦恼”了。本文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消化内科 孙曦点击链接,即可问诊:https://www.healthjd.com/teacher?id=198710288180

  • 临床上常见到肝癌病人因肝外症状就诊,肝区肿块已增大至数公分,甚至于十数公分,让医生扼腕叹息的是,这时候病人已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肝病患者一旦发展到肝癌阶段,那么病情就发生了一个质的改变,肝癌,作为一种恶性肿瘤,其疗效目前来讲,并不是那么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难以早发现。直径小于5cm的肝癌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而大于5cm的肝癌又很难根治。从无症状的肝癌发展到有轻微征兆的临床早期,月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时间,而如果错过这一段时间,治愈率将大受影响,因此,肝病患者如何发现早期肝癌就成为了治疗中的重点。 观察症状判断早期肝癌 对于肝病患者来说,一旦出现早期肝癌,患者可有食欲下降、疲乏无力、肝区不适、上腹胀满等肝癌症状。然而这些症状并非肝癌患者独有,肝病患者如病毒性肝炎患者或者重度脂肪肝、酒精肝等患者都可出现此种症状。而且出现这种症状时,在没有详细诊断的情况下,往往会误诊为肝炎发作、胆囊炎等而贻误病情。 哪些人属于肝癌高危人群 ①五年以上的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②40岁以上男性有慢性肝炎病史;③长期嗜酒者;④临床诊断为持硬化者;⑤有肝癌家族史者;⑥目前有肝区不适或疼痛等症状,曾检测甲胎蛋白有过异常,但未证实是肝癌者。 通过检查发现早期肝癌 ①抽血查肿瘤标志物,尤其是AFP,如AFP≥400ng/ml持续1个月,或≥200ng持续2个月,无活动性肝炎证据,并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癌,即可做出肝癌的诊断。 ②B超声显像可确定肝内有无占位性病变,好的超声仪以及有经验的医师仔细检查能检出1cm直径的肝癌。并鉴别占位病变是囊性或实性,了解肝癌与肝内重要血管的关系和肝内及邻近器官的播散及浸润情况。显示肝内门静脉及其属支是否有瘤栓等。 ③CT和磁共振成像扫描是进一步诊断肝癌的重要手段。CT是目前检出肝癌最敏感的方法之一,采用适当的增强方法,病灶检出率可在90%以上。有时。CT对小肝癌、等密度肝癌和不典型肝癌的诊断仍有一定困难,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诊断。 肝病专家指出,如果你是属于以上肝癌高发人群中的其中之一,那么一定要提高警惕,不仅要做好目前的疾病控制,更要在生活中等各个方面多加注意,以更好的预防、发现早期肝癌。

  • 来源:公众号 胡大一大夫现代医学过分强调、崇拜和迷信药片、刀片、支架等生物医学技术“外力”对人体的干预,而不重视,甚至不相信人体内在的免疫、修复、代偿(如侧支循环)、再生和抵御疾病的能力。慢病很少可治愈,作为医生,把疾病与治疗给病人说清楚、讲明白,让病人学会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学会与慢病为伴,既来之,则安之。很多患者不虑病了 ,认真做好五个处方,带着心房颤动、稳定的冠心病(不支架,未搭桥),也活的健康长寿,享受人生。 过度治疗,过度检查,大量存在的无效治疗,非但浪费医疗资源,还伤害了病人,不病死而被吓死的故事绝非个别,也使医生丢失了本应得到的社会尊重和尊严。在逐利的医疗模式下否认过度医疗/检查和无效医疗/检查无异于掩耳盗玲! ——胡大一大夫以下文章转自网络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的数据显示,美国接受支架治疗的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98%使用恰当;而在稳定冠心病患者,12%的支架不必要,38%的支架疗效不确切。这说明无症状的临界病变患者和稳定心绞痛患者中很多人并无需接受支架治疗。在这些患者,支架不可能预防心肌梗死或猝死,也不降低总死亡率。规避风险应戒烟,用好药物,认真做好康复与二级预防。——胡大一大夫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