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科推荐医生
查看全部
影像科患者评价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影像科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闽侯县人民医院影像科疾病推荐专家
福建福州市影像科疾病推荐专家
影像科科普文章
查看全部
  • -吸烟者必须戒烟。戒烟是管理的关键,对于进展缓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戒烟是唯一的治疗,应考虑尼古丁替代疗法。

    -避免接触空气污染的地方和其他刺激物,如吸烟、油漆气体和粉尘。

    -在干净、新鲜空气的地方散步。

    -温暖干燥的气候比寒冷、潮湿的地方更好(如果容易感染的话)。

    -充足的休息。

    -避免与感冒或流感患者接触。

    -调整日常饮食。如有必要,应减少体重。

    -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每 5 年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 点击查看
    å

    1、如何判断心理健康?

    “在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以后,我们要怎样来判断它呢?”

    这里带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曾提出十条标准,曾被公认为是心理健康“最经典的标准”:

    • 充分的安全感;
    •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 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 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 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 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2、精神体也会“生病”

    上文已经说到,健康的定义不只是我们的机体,还包括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身体如果着凉了会感冒,而如果不注重心理卫生的话,我们的精神体也会“生病”。

    精神疾病:是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

    它大致分为十个类型,包括:

    • 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脑变性疾病、脑血管病、颅内感染、脑外伤、脑肿瘤、癫痫等所致精神障碍);
    • 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普遍特征有妄想、幻觉(幻视幻听等)、思维破裂(言语杂乱无章)、运动行为异常(木僵状态等)以及情绪表达减少、动机缺乏等阴性症状;
    • 心境障碍: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临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和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主要表现焦虑、烦恼、抑郁、恐怖、强迫、疑病症状或各种躯体不适感,身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 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包括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和发作性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性欲减退、阳痿、早泄、性乐高潮缺乏、阴道痉挛、性交疼痛)等;
    • 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多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包括但不限于偏执型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等等;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包括病理性赌博、纵火、偷窃与拔毛症;性心理障碍则有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等;
    • 精神发育迟滞、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多发于 18 岁以下的儿童与青少年;
    •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3、常见病症科普

    01 抑郁症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它是心境障碍的经典类型。

    目前,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目前全球有 3.5 亿名抑郁症患者,抑郁症已超过冠心病,成为了世界第二大负担疾病。它的病理成因非常复杂,涉及到生物学、性格特征、后天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症状与表现:

    • 患者通常具有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精力不济或疲劳感等典型症状,并且伴有至少持续两周的:
    • 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
    • 自我评价降低;
    • 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即使在轻度发作中也有);
    • 悲观主义,感觉人生无望;
    • 有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 睡眠障碍;
    • 食欲下降
    • ......

    02 焦虑症

    另外一个常见的病症就是焦虑症了,它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的代表,主要分为“急性焦虑”与“慢性焦虑”两种。

    急性焦虑又称惊恐发作,它来势汹汹,让人猝不及防,患者在发作间歇期无明显症状,但发作时时无明显诱因,不可预测,并且迅速达到高峰。在发作时,患者会有非常强烈的恐惧、焦虑等痛苦体验。以上症状需要在一个月内至少三次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对其再次出现的害怕感持续一个月。

    慢性焦虑则是持续的、广泛的,慢性焦虑会使患者持续的,无缘由的提心吊胆,身体紧张、局促不安,甚至会延伸到神经系统,引起头晕、心慌、坐立不安等一系列生理上的不适,这些过于紧绷的情绪会影响他们的社交与生活,并至少持续六个月。

    4、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可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一个著名的效应——

    自证式预言:

    人并非被动地任从环境影响,而是主动地根据个人的期望,作出相对性的思想及行为反应,而使期望得以实践。

    即当我们渴望某一件好事情发生时,会倾向于找寻符合该期望的正面讯息,而那些正面讯息又诱发我们找寻更多的正面讯息,使我们变得越来越乐观和充满自信,行为上也变得更积极。

    人的想法可以影响到很多东西,如果一直在心里觉得自己很差的话,大脑一直接受类似的信息,可能真的会让你越来越差。

    因此,请大家记住: 不要给自己贴标签。如果感觉自己状态不太对,千万不要胡思乱想,乱贴标签,及时去找医生或专业人士帮助。

    同时,在这里教给大家一些可以调节情绪的小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辅助自己,平稳心态。

    • 平时生活中尽量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要过于钻牛角尖。
    •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熬夜,坚持每日运动。
    • 遇事多积极乐观看待,莫受他人影响,当感觉紧张和不知所措时不要过分压抑自己,找方法适当发泄一番。
    • 寻找自己情绪上的“锚”,可以是你的好朋友、家人、导师,也可以是你赋予特殊意义的一件物品,总之,通过他们,可以是你的情绪趋于稳定,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
    • 积极与外界交流,情绪难以控制时勇敢寻求专业人士和机构的帮助。

    # 如何与确诊患者相处?

    假如我们生活中出现了精神疾病患者,我们该如何与其相处呢?

    精神疾病患者——有多少人还觉得这是一个刺眼的词汇,而接受和正视,才能更好地帮助疾病的痊愈。

    很多人会觉得所有的精神疾病患者都会伤人,便全部敬而远之,其实这是错误的。会伤人的精神疾病患者只是少数,即使是盛传的精分患者,也并非一言不合就会伤人。相反,因为精分患者容易分不清现实与幻想,他们有的甚至没空搭理你,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

    下面就与大家讨论一下,应该如何与部分常见的几类精神疾病患者相处。

    对于心境障碍患者,我们需要根据其状态来相处:

    若是抑郁悲观的患者,我们要给予一定的理解与鼓励,他们的自我评价普遍较低,并且十分沮丧。我们可以重点尝试去理解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当下是怎样低落的心情,为什么会低落等等。我们真诚的理解与鼓励,对他们来说,或许会是一股微弱但不可或缺的力量;

    若是狂躁而精力旺盛的患者,我们需要保持平和的状态与其相处,不能盲目反驳,也不能盲目支持,尽量安抚他们的情绪,情况严重可以考虑寻求专业的帮助。

    对于精神分裂患者,由于他们认知功能障碍的出现率较高,所以不能盲目附和他们,以免他们做出不符社会规范的行为,即使我们知道他们所看见的的是幻觉,也不要一味否决,更不要歧视他们,我们应当帮助患者平复心情,按时就医。

    ……

    总而言之,我们并不要去歧视或是排斥精神疾病患者,更不要去强调他们有多特殊。

    因为人体会生病,心灵自然也会,他们和小时候感冒发烧的你我一样,可能只是心灵上“着凉了”,这是一样的道理。

    对于正在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来说,无知和刻薄是伤人的利箭,我们的关心、理解与尊重才是帮助他们更好痊愈的陪伴。能有些同学在看完以上关于精神疾病的科普,会觉得有几条和自己很像。

    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

    千万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 美国和欧洲的研究数据显示,高达 1/3 的住院患者在入院时存在营养不良或有营养不良的风险。此外,患者的营养状况在住院期间往往容易恶化,原因包括与疾病有关的食欲不振、与药物有关的副作用、禁食、损害消化系统正常功能的疾病、住院患者营养管理不理想,以及疾病有关的消瘦。患者有时会觉得在医院治疗期间食欲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患者和医务人员都会认为治疗是主要的,饮食是次要的。

    营养不良和患者不良结局风险增加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关联,包括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功能下降和延长住院时间。有研究者认为,在入院时通过积极的营养筛查、营养评估和适当的治疗来早期识别营养不良是患者管理的重要内容。既往鼓励营养干预的证据是不充分的,主要依靠观察性研究。近年来,一些研究住院患者营养疗法的试验转变了对营养不良管理的理解,并确定了营养不良是一个重要的干预目标。

    2021 年 10 月 14 日,著名期刊《柳叶刀》最新刊登了一篇文章,为目前在医院接受治疗(没有进行手术治疗)的成年患者,提供了最好地识别和管理与疾病相关营养不良的方法。包括入院时对患者进行营养不良风险的筛查,营养评估和营养不良诊断标准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营养护理,选择最有可能从营养干预中获益的患者,以及出院后的营养考虑。

    营养干预可改善临床结局

    关于营养干预可以改善临床结局的最新最大的试验是 EFFORT 研究,这是一项在瑞士进行的随机对照多中心试验,纳入了 2000 多名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总分≥3)。EFFORT 分析了旨在为达到能量、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要求的个性化营养疗法与标准医院饮食对比的疗效。该试验的主要综合终点是严重并发症、死亡率、入住重症监护室、心血管和胃肠道并发症、功能下降和再住院。这项试验结果显示,营养干预有效地降低了死亡风险。

    第二大的安慰剂对照试验 NOURISH 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对死亡风险的有益影响。NOURISH 比较了在美国多个中心的 652 名患者中使用专门的富含蛋白质的口服补充剂与安慰剂对临床结果的影响。尽管该试验的主要综合终点(出院后 90 天的死亡或非选择性再入院发生率)是阴性的,但在服用富含蛋白质的口服补充剂的组别中,90 天死亡率明显下降。

    一项研究急性心力衰竭入院患者营养干预的试验中,与标准诊疗组相比,营养干预组的死亡率和再入院率都有所下降。另一项研究纳入了住院的肺炎患者,发现营养干预降低了疾病特异性再入院率的风险,但没有显著改善死亡率。同样,在两个小型试验中,给予个体化营养计划的患者的死亡率没有明显降低,但与给予标准诊疗的患者相比,其住院时间更短。

    再喂养综合征

    尽管营养治疗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并发症风险低,但应特别注意再喂养综合征。再喂养综合征是一种威胁生命的代谢并发症,它是由快速进食加上微量营养素和电解质(例如,磷酸盐、钾、镁和维生素 B1)供应不足引起。口服、肠内或肠外营养都可能发生再喂养综合征,它往往没有被意识到,因此也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由于肠促胰素效应,口服和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有更高的再喂养综合征风险。

    在一项对口服、肠外或通过鼻胃途径喂养的患者进行的营养试验中,15%的患者发生了再喂养综合征,这与 180 天死亡率、180 天重症监护室入住率和住院时间增加相关。在一份共识文件中,即将发生再喂养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定义为在开始营养治疗的 72 小时内,电解质浓度下降,即比基线下降>30%或磷酸盐浓度的绝对值≤0.6mmol/L,或任何其他电解质(如镁或钾)低于正常范围。此外,如果任何电解质转变与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水肿、心动过速和呼吸急促)同时发生,则被认为是明显的再喂养综合征。

    美国肠外和肠内营养学会(ASPEN)的一个工作组对再喂养综合征的定义与以上共识文件中列出的表述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没有区分即将发生和已有临床情况。风险评估、建立护理计划以及在整个营养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监测,对于减少再喂养综合征有关的发病率非常重要。

    英国国家健康和护理卓越研究所(NICE)的标准有助于识别有再喂养综合征高风险的患者:低 BMI;大量体重下降;营养摄入不足;喂食前钾、磷酸盐或镁的浓度低;或有饮酒或药物史,包括胰岛素、化疗、抗酸剂或利尿剂。饥饿是最主要的风险因素。

    除非血浆中的电解质浓度很高,否则有再喂养综合征风险的患者应该接受预防性电解质补充(例如,每天 2-4mmol/kg 的钾,每天 0.3-0.6mmol/kg 的磷酸盐,以及每天 0.2-0.4mmol/kg 的镁)。对于饥饿的患者,血浆电解质浓度不能反映全身状况,可能有大量的细胞内消耗,特别是 98%的钾在细胞内。患者应在进食前和进食的头 10 天进行维生素 B1(200-300mg/天)和多种维生素的补充。

    对于有再喂养综合征风险的患者,过量的钠和液体也可能是危险的,建议在再进食的早期阶段,钠的摄入量低于 1mmol/kg,液体的摄入量低于 20ml/kg。营养治疗应该从降低能量目标开始,在 5-10 天内慢慢增加到全部热量需求,根据再喂养综合征的个人风险分类。在患者怀疑有再喂养综合征的期间,应该每天监测电解质浓度,同时进行额外的临床检查,特别注意水合状态和相关指标,以及时发现液体超负荷或微量营养素缺乏的迹象和症状。

    出院后的长期营养治疗

    从长远来看,营养不良的患者有很高的疾病相关死亡风险。对已出院患者的试验进行的 Meta 分析显示,持续的营养治疗对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以及体重有好处,但对死亡率没有影响。但一些在出院后继续在门诊提供营养治疗的试验(如 NOURISH 试验),报告了营养治疗对死亡率的显著有利影响。因此,有证据支持对已有营养不良风险(或表现)的患者在出院后继续进行个性化的营养治疗,然而,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支持这一假设。

    参考文献:
    The Lancet,2021,October 14. doi: 10.1016/S0140-6736(21 )01451-3.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梁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病流行病学。

  • 点击查看
    å

    1、新冠疫苗接种是否安全?有副作用吗?

    我国疫苗在研发、试验、审批、上市、储存、运输、接种等全流程都有非常严格的管理规定。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数据,截至 2021 年 3 月 27 日,各地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10241.7 万剂次。不良反应发生率非常低,且不良症状可自行消退。

    大家只要按照医务人员的指导去做,安全性能够得到保障,可以放心接种。

    2、新冠疫苗有必要接种吗?

    非常有必要。

    几乎所有人都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对新冠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发病后,有的人还会发展为重症、危重症,甚至造成死亡。

    接种疫苗后,一方面绝大部分人可以获得免疫力;另一方面,通过有序接种新冠疫苗,可在人群中逐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新冠肺炎的大范围传播和流行。

    3、接种新冠疫苗多长时间产生保护效果,能持续多久?

    目前我国所使用的疫苗保护效力均达到了国家药监局《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用疫苗临床评价指导原则(试行)》的相关标准,同时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疫苗目标产品特性》推荐的指标要求。

    目前对于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持久性仍在持续观察中。证据提示,疫苗保护期可以达到至少半年以上,但任何疫苗都无法保证接种人群产生 100%的保护效果。因此,接种疫苗后,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仍不能降低防护标准。

    4、接种新冠病毒疫苗需要自己花钱吗?

    本轮新冠病毒疫苗实行免费接种,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接种对象,无论是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均可免费接种国家议定价格范围内的新冠病毒疫苗,受种者个人不负担任何费用。

    5、有哪些情况不应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1)18 岁以下,60 岁以上的人群;(后续将适时启动老年人(≥60 岁)、基础性疾病患者等人群接种)

    (2)接种疫苗发生过严重过敏反应的;

    (3)有出血性疾病的;

    (4)有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的;

    (5)有严重肝肾疾病的;

    (6)患有药物不可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等疾病的人群;

    (7)孕期、哺乳期的女同志、各种疾病急性发作时要暂缓接种。

    (8)接种当天出现发热、感冒等不适症状者;

    (9)如近期接种 HPV 疫苗、流感疫苗等疫苗,需与新冠疫苗分开接种,间隔至少两周以上。

    6、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慢性胃炎等慢性疾病的患者能否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慢性病人群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重症、死亡高风险人群,如果通过治疗处于控制稳定状态,血压、血糖、血脂等实验室指标控制稳定,慢性胃炎处于非发作期,可以接种。

    7、打了新冠疫苗影响备孕吗?

    如果在接种后怀孕或在未知怀孕的情况下接种了疫苗,基于对上述疫苗安全性的理解,不推荐仅因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而采取特别医学措施(如终止妊娠),建议做好孕期检查和随访。

    对于有备孕计划的女性,不必仅因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而延迟怀孕计划。

    8、听说接种后仍有感染风险,为什么还要打?

    我国新冠疫苗保护率在 70%左右,对避免转成重症的保护率在 90%以上,对避免发生死亡的保护率接近 100%。疫苗进入体内,不但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同时,会刺激机体产生记忆性免疫细胞,当病毒入侵时,更利于免疫系统产生反应。

    9、打完新冠疫苗后多久可以产生抗体?

    打疫苗多久能产生抗体,跟免疫程序有关系。新冠灭活疫苗一共需要接种两剂次,间隔 2~4 周,接种完第一剂以后,研究表明,7 天开始普遍产生抗体。

    接种完第二剂 28 天以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均达百分百。按照规范的免疫程序接种两剂疫苗 28 天后,大多数人都能产生足以抵抗新冠病毒的高滴度抗体。

    10、新冠病毒疫苗可以和其它疫苗一起接种吗?

    不建议和其它疫苗同时接种,建议和其它疫苗接种间隔 14 天以上。如:新冠病毒疫苗和 HPV 疫苗要分开接种,不要同时接种。

    但如有狂犬病暴露者需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应优先接种狂犬疫苗。

  • 点击查看
    å

    直肠阴道瘘(RVF)是直肠和阴道两上皮表面之间的先天性或后天性通道,临床较为少见。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排气排便,严重时大便不能自控。一般无法自愈,大部分患者需要手术干预。由于病变部位局部解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手术难度大,若处理不当会导致反复感染、复发率高,往往导致患者难言的病痛,生活质量下降。

    病因

    • 自然分娩
    • 直肠阴道瘘的发生与自然分娩时会阴撕裂、直肠撕裂、侧切、缝合不当等关系密切,曾有报道称经阴道分娩的妇女直肠阴道瘘的发生率为 0.1%。
    • 吻合器术后并发症
    • 近年直肠手术中吻合器的高频率使用,手术损伤导致的直肠阴道瘘趋势增加。
    • 炎症性损伤
    • 细菌性炎症、化学性药物及放射源性肠炎等,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形成直肠阴道瘘。
    • 手术并发
    • 痔手术或局部注射硬化剂治疗时,手术导致的局部损伤或注射部位及注射药物剂量不当使局部坏死,后形成直肠阴道瘘。
    • 肛周脓肿
    • 肛周脓肿形成直肠阴道瘘。
    • 先天性直肠阴道瘘
    • 多与肛门闭锁并存。
    • 癌性瘘
    • 晚期内生殖器、盆腔内恶性肿瘤局部浸润转移、组织溃烂致直肠阴道肿瘤性瘘道形成。
    • 糖尿病患者
    • 糖尿病患者本身易感染容易并发直肠阴道瘘,若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患者伤口及皮肤的愈合加重感染。
  • 经常使用紧急避孕药副作用:

    第一,由于所含的孕激素量特别大,所以很可能会造成肝肾功能的损害。

    第二,紧急避孕药的避孕机理是抑制卵巢排卵,这样就打破了卵巢自然排卵规律,在临床上会造成内分泌紊乱的情况,并且可能会引起月经失调、阴道不规则出血等临床表现。

     

    第三,紧急避孕药会导致子宫内膜出现撤退性出血,出现撤退性出血,就有可能会出现感染的可能性,所以危害还是非常大的。

    因此,一般建议一年内使用紧急避孕药不得超过三次。

  • 丑时是指凌晨一点到三点,在这个时候肝经是最旺盛的,是肝脏排毒和修复的最佳时段,所以大家都知道,尽量不熬夜,不加班,晚上早点上床睡觉,人卧则血归肝脏,肝脏的功能主要是藏血理气解毒的作用,因为如果旧血不去,新血则不会来,所以,只有深度的睡眠才能让肝血推陈出新。

    肝脏在我们人体中承担着解毒和废物排泄的任务,人们如果过度疲劳的话,再加上大量饮酒,进食一些高脂肪的食物对肝脏的损伤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一定要注意饮食原则,饮酒可以少喝一点,但一定莫贪杯,睡前不要进食,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规律的饮食和饮食营养要均衡,不能偏食,除了避免暴饮暴食,少吃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外,平时要多吃各种蔬菜,豆制品,水果等。有的老年人喜欢用保健品,在日常应慎用保健品,红霉素,四环素等消炎药,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解热镇痛药,异烟肼,雷米封等抗结核药,优降糖等降糖药以及抗风湿,抗肿瘤激素类药物等,都慎用,这些药物对肝脏的损害非常大。

    丑时必须进入熟睡状态,让肝脏得要充足的能量,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因为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如果一个虚火旺盛的人,在这个时候睡着还能够降虚火。

     

  • 点击查看
    å

    我该如何知道孩子是否比正常情况矮?

    医护人员会告诉您,他/她会测量您孩子的身高,然后与其他相同年龄和性别的孩子相比较。如果比其他相同年龄和性别的孩子矮得多,则称为“身材矮小”。

    医护人员会在您孩子每次就诊时测量身高,以随访孩子的生长情况,从而判断发育情况。

    正常情况下,儿童会在出生后的前 2 年大幅生长,然后生长会减慢,直到进入青春期(指接近 10 岁和十几岁时的身体改变)。在青春期,儿童会在短时间内大幅生长,称为“生长突增”。

    如果孩子身材矮小,是否意味着他/她有医学问题?

    可能不是。许多身材矮小的儿童身体健康,没有医学问题,其身材矮小的原因是:

    • 父母一方或双方身材矮小。如果父母身材矮小,孩子很有可能也会身材矮小。
    • 比正常情况生长缓慢,称为“生长延迟”。这些儿童的生长突增比其他儿童晚,其进入青春期的时间常常也稍晚于其他儿童,但在成年时会长到正常身高。
    • 在年龄更小时已出现生长突增。部分儿童在年幼时生长迅速,提早经历生长突增。他们暂时比同年龄的其他儿童更高,但随后其他儿童可赶上他们并长得更高。
    • 没有特定原因,称为“特发性身材矮小”。这些儿童健康,但生长更缓慢,成年时较矮小。身材矮小往往不会导致其不快乐。

    部分身材矮小的儿童确实有医学问题,其中一些包括:

    • 非常瘦。
    • 累及消化系统、心脏、肺部、肾脏或血液的长期疾病。
    • “生长激素缺乏症”–患者体内的生长激素过少。生长激素由脑基底部的“垂体”(一种腺体)所产生。儿童需要生长激素才能长得更高,肌肉才能发育。
    • 出生时即有的问题,由基因异常导致。

    孩子需要检查吗?

    可能会。为了解您的孩子身材矮小的原因,医护人员会与您交谈,询问其他亲属的生长情况和身高;会对孩子进行体格检查,还可能采用:

    • 血液检测–检测不同疾病,包括生长激素缺乏症。
    • 对孩子的一侧手和手腕进行 X 线检查–有助于判断孩子会长到多高。

    孩子需要治疗吗?

    这取决于身材矮小的原因。若是由于某种医学问题,或许能治疗。

    生长激素用于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也可用于因其他某些长期疾病而没有正常生长的儿童。通常需持续多年每日注射 1 次生长激素,医护人员会教您如何给孩子注射。使用生长激素的儿童通常需要定期复查血液检测。

    生长激素治疗有时会用于没有生长激素缺乏症的儿童吗?

    通常不会,因为:

    • 生长激素治疗不一定能让儿童生长,即使能让儿童生长,也只会多长高 2-3 英寸(4-6cm )。身材矮小儿童接受生长激素治疗也不会长得很高。
    • 该治疗会花费大量金钱,且治疗过程并不容易。儿童常需要持续多年每日注射 1 次。
    • 身材矮小对儿童来说通常并不是问题,不会让他们远离正常而快乐的生活。

    生长激素有时用于治疗特发性身材矮小儿童;该病儿童生长较缓慢,在成年期较矮小,但没有特定病因。不过并非所有家庭都会选择此治疗。

    我能自己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吗?

    是的,您可以:

    • 确保孩子摄入足够的食物且饮食健康。如果您需要帮助改变孩子的饮食,可询问医护人员。
    •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尝试指出孩子的强项,不要太过关注其身高。

  • 患者出现入睡前身体无意识抽搐频繁的症状,可能与癫痫发作、不安腿综合征、低钙血症等多种因素有关。建议患者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完善常规心电图、头颅 CT 检查、头颅 MRI 等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如果是癫痫发作,可导致患者出现入睡前身体无意识抽搐频繁的症状,发病原因可能与皮质发育障碍、外伤刺激、脑部肿瘤等多种因素有关,发作时还可伴有意识模糊、唾液增多、瞳孔散大等症状。

    癫痫发作时,家属注意看护,避免进一步受伤,待病情平稳后,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托吡酯、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等药物进行治疗。若是继发性癫痫,则需积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 点击查看
    å

    发育迟缓的这种情况首先要分析导致孩子出现发育迟缓的原因,建议到正规医院进行化验一下微量元素,同时观察孩子是否存在有厌食、偏食导致微量元素缺乏的症状。

    如果存在有上述症状,积极改善孩子的饮食结构,同时要让孩子多做体育运动,尤其是户外的体育运动,比如跑步、游泳这些有氧运动,这些运动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而且运动本身也能够激发体内生长激素的分泌。此外,还能够让孩子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 D,促进钙质的吸收,还要让孩子保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也是促进孩子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元素。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