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 入秋之后,寒冷干燥,肺炎患者更要注意养生。牢记下面5个要点,预防疾病的加重。要点一:饮食指导忌烟酒,不吃辛辣刺激性食品。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一般以半流质为宜。如牛奶、蛋羹类、细软面条、鱼粥、肉粥。可适当多吃水果,以增加水分和维生素。多进食及多饮水,以利湿化痰液,及时排痰。忌食温热生痰的食物。如虾肉、白果、柑、胡椒、龙眼肉。如出现缺氧,呼吸困难,有直肠麻痹和消化道出血应禁忌坚果类食物和高纤维的食物以及生葱,大蒜,洋葱辣椒,多吃水果。 要点二:用药指导遵医嘱按时服药,防止自行停药或减量。肺炎的抗菌药物应尽早使用,一旦怀疑为肺炎,马上给予首剂抗菌药物,病情稳定后从静脉改为口服治疗。重症肺炎的治疗,首先选择广谱的强力抗菌药物治疗,并应足量、联合用药。常见药物有抗生素如青霉素,祛痰药如沐舒痰,应在医生或护士指导下服用药物。用药过程中如出现皮肤瘙痒或皮疹、腹泻、胃部不适、血痰,应立即告诉医护人员。 要点三:对症指导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通风。尽量避免到人多地公共场所,外出戴口罩。运动:适当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高热:高热患者可首先给与物理降温,如冰袋降温,温水擦浴、酒精等,保证充足的睡眠。退热后可适当进行室内活动,咳嗽、咳痰:避免刺激性气体吸入引起咳嗽,痰多难以咳出者,应每2-4小时有效咳嗽1次。即先进行数次随意深呼吸(腹式呼吸),吸气终了屏气片刻,然后咳嗽。疼痛:注意胸痛的部位和性质,取患侧卧位或用宽胶布固定胸部,必要时可选用止痛药物减轻疼痛治疗。心理:肺炎病人因疼痛而害怕咳嗽,从而影响愈后,因而应积极鼓励并给予帮助,并告诉病人肺炎经积极治疗后,一般可彻底治愈,以减轻病人的焦虑,取得配合。 要点四:随访指导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避免上呼吸道感染、淋雨受寒、过度疲劳、醉酒等诱因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参加体育锻炼,防止感冒。经常改变体位,翻身叩背咳出气道痰液,有感染征象时及时就诊。急性期每3~5天复诊1次,恢复期每隔1~2周复诊1次;有高热不退、气急加重、口唇发绀等,要随时来院复诊。 要点五:排痰指导 时机:餐前30分钟和餐后2小时。体位;侧卧或坐卧,叩击部位垫薄毛巾。方法:手似弓状,掌指关节屈曲120度,指腹与大小鱼际着落,利用腕关节的力量,有节律叩击,与呼吸过程无关。频率:每个部位1~3分钟,每分钟120~130次。原则:从上至下,从外向内,背部第十肋间隙,胸部第六肋间隙开始。

  • 降低胆固醇是维持心血管健康的关键,是各国专家的共识。 但是美国医生不会揪着食物里都有多少胆固醇不放,不那么在意【食物中的胆固醇】,而是用力强调【血浆中的胆固醇】,尤其是我们都知道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食物里胆固醇不重要? 因为食物中的胆固醇吸收率很低。 另一方面,人体内胆固醇的合成会受到吸收的影响——如果吸收得多,人体合成就会下降。 换句话说,即使食物中含有较多胆固醇,对于胆固醇的平衡影响也不大。 所以我们也不用小心翼翼地去查各种食物里的胆固醇含量了。 远处传来我爸的怒吼,早说啊,我少吃了多少猪肺! 但是这篇文章不是让大家暴饮暴食啊,饮食的总量还是要控制啊,体重腰围也还是要控制啊! 血浆胆固醇非常重要! 那如果不控制来源,我要怎么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呢??? 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就取决于三个方面: I 从食物中吸收的II 人体自己合成的III 在消化道中被吸收的 如果食物中胆固醇的含量影响很小,那我们的重点工作,就是: 1 减少体内胆固醇的形成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减少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积极减脂和积极锻炼。 锻炼降血脂的事情,我们先不说,来看看什么东西里有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吧。 猪油等动物油、油炸食品、肥肉、奶酪、全脂牛奶、红肉都有比较多的饱和脂肪酸。 美国人其实也用猪油做饭,但是他们基本都知道其中的风险,而且能控制住自己,为什么知道不健康还是偶尔忍不住要用呢? 当然是猪油做菜太好吃啦! 我们常吃的零食,包括蛋糕、糕点、饼干、面包、沙拉酱、炸薯条、炸薯片、爆米花、巧克力、冰淇淋、蛋黄派、奶茶类松软香甜,口味独特的含油食品,都可能有反式脂肪酸。 拿起包装,上面写着植物黄油、植物奶油、代可可脂、植脂末、奶精、麦淇淋等,你就可以放下了。 美国人很注意这个,有的人把不吃反式脂肪酸跟不吃荤腥一样严格地执行起来,非常较真地在买吃的和点餐的时候强调这个问题。美国有钱人也以“有机食物”为一大标签,认为这些垃圾食品是不符合他们生活质量的。 解决方法: 多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烹饪,除了椰子油和棕榈油,常见的植物油都主要是不饱和脂肪。 最好还能不同种油换着吃,获取不同种油中的不同益处。比如,亚麻籽油、橄榄油都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但亚麻籽油烟点较低,适合拿来凉拌;橄榄油烟点相对较高,可以用来炒菜,但是不能爆炒,爆炒又该有烟了。 少吃上面那些食物,想吃肉就吃鸡肉、鱼肉,注意吃鸡别吃皮。 2 减少胆固醇的重新吸收 胆固醇以胆汁的形式进入消化道后,相当大一部分会被重新吸收,此时如果能够减少重新吸收的量,也就减少了回到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 听上去是个很艰难的任务。 其实方法很简单,机制很粗暴。 1)膳食纤维 我们每天吃的膳食纤维,尤其是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以与胆汁结合而避免它们被吸收。所谓的“降胆固醇食物”,也都是这样奇效的,比如粗粮、蔬菜、水果、豆类和坚果等等。 不过坚果中除了膳食纤维,往往还含有相当多的油,虽然这些植物油代替饱和脂肪有助于降低胆固醇,但它们本身热量很高,又不利于控制体重,所以一般推荐也不要吃太多。 2)植物固醇 植物固醇在分子结构上与胆固醇很类似,却没有胆固醇的危害,又能“走胆固醇的路,让胆固醇无路可走",使得胆固醇只好跟着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美国的医生们都在宣传这个事情,他们推荐每天摄入2-3克植物固醇,血浆胆固醇含量能降低 10% 左右。所有植物性食物中都含有植物固醇,但含量较高的是植物油类、豆类、坚果类等。 解决方法: 多吃水果和蔬菜,并适当地用豆制品代替肉类,满足人体所需优质蛋白的摄入,植物固醇含量也不少。饮食和生活方式尽力改变,血脂依然居高不下?可能都是遗传的错,迫切需要吃点药点击下图直达内科专区↓

  • 《本草纲目》记载,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它药用能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毒。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梨确有润肺清燥、止咳化痰、养血生肌的作用。因此对急性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出现咽喉干、痒、痛、音哑、痰稠、便秘、尿赤均有良效。梨又有降低血压和养阴清热的效果,所以高血压、肝炎、肝硬化病人常吃梨有好处。梨怎么吃润肺?不同方法吃梨的功效不一样,梨可以生吃、榨汁,不过最好是煮熟后吃。一、生吃 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特别适合秋天食用。《本草纲目》记载,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它药用能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毒。生吃梨,能解除因上呼吸道感染所产生的咽喉干燥痒痛、干咳及烦渴、潮热等阴虚之症。需要注意的是,梨子性微凉,脾胃虚寒的人不宜生吃梨。二、榨汁 将梨压榨成汁,加胖大海、蝉蜕、冰糖少许,煮服饮之,对体质火旺、易生喉炎者,具有滋润喉头、补充津液的功效。1、柠檬雪梨汁柠檬半个,雪梨两个,蜂蜜少许(根据个人口味添加)。将雪梨,柠檬洗净,去皮。把水果依次放入九阳榨汁机内。两分钟后,取出果汁。2、黄瓜雪梨汁黄瓜1根,雪梨1粒,冷开水,柠檬汁1t,蜂蜜1t。黄瓜雪梨去皮,切块备用。所有材料放入果汁机打匀,倒入杯中。3、火龙果黄梨汁红肉火尤果1粒,黄梨1/2粒,冰块2杯,冷水50g,果糖1t。红肉火尤果,黄梨洗净,切块备用。所有材料放入果汁机打匀,滤渣,倒入杯中。三、煮熟梨虽能清心润肺但性寒,因此体质虚寒、寒咳者不宜生吃,必须隔水蒸,或者放汤,或与药材清炖也可。梨性寒,把梨煮成汤后使其寒性降低,润燥清火作用更佳。蒸熟了的梨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且在蒸的过程中,还可以加入其他的食物或药物,以增强止咳化痰的功效。不同情况的咳嗽,吃梨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1、梨与陈皮同煮燥则津亏也生痰,表现为咳嗽少痰,色黄或白。对这种情况,在煮梨时可加入一些陈皮,或放入部分糠心白萝卜,与梨同煮,吃梨喝汤,能够起到润燥化痰、理气止咳的作用。2、梨与乌梅同煮对于干咳日久,或程度较重者,可加入乌梅、甘草各10克,与梨同煮,吃梨喝汤。乌梅味酸,甘草味甘,与梨同煮,养阴润肺止咳作用增强,乌梅还有敛肺止咳功效。此汤味道甘甜爽口,很适宜儿童食用。秋季当茶饮用,也养阴润燥,防治口、鼻、咽部及皮肤干燥。3、煮梨要带皮煮梨时要将梨皮和梨核一起浸煮。因为梨核味属酸,梨肉味属甘,酸甘化阴利于养阴润燥。梨皮在煮熟后味苦性寒,可起到清肺热、通大便的作用,即所谓“酸甘化阴,苦能清热”。把整个梨切开后一起煮有滋阴润肺清肺之功效。4、葱姜与梨同煮冬季凉燥当令,燥邪与寒邪往往相兼为患,侵袭人体,表现为干咳、流清涕。有此类症状的患者在煮梨的同时可加入2~3片生姜,5~6段葱根,同煮5~6分钟,吃梨喝汤,1天1~2次。葱根与生姜性温味辛,有辛温解表的作用,可去寒邪,与梨同煮,协同起到祛除凉燥的作用。

  • 越来越多的年轻女孩子在体检中被查出,“多囊卵巢综合征”或“卵巢多囊样变化”。然后去网上搜索,多囊卵巢到底是什么回事?有什么影响?应该怎么办?但在网络信息中,甚至是一些医生问答网站中,由于医生专业范围、专业水平等原因,会有一些比较局限、片面的观点和结论,让女孩子们越看越焦虑。下面我就我在诊疗过程中遇到的最多的一些错误论断,进行一个辟谣。 1 多囊卵巢综合征不一定要吃达英-35达英-35的作用是抗雄激素,并能控制月经周期。如果单纯雄激素升高,但月经周期正常、没有生育问题,可以暂时不用达英-35。如果有高雄激素的症状,不管合并或不合并月经问题,都可以吃达英-35。如果要求生育,在促排卵之前有高雄或卵泡过多,可以用达英-35将升高的雄激素或LH降至正常再促排卵。 2 多囊卵巢综合征要怀孕不一定要促排卵多囊卵巢综合征有可能不排卵,有可能稀发排卵,也有可能正常排卵。有正常排卵的可以自然妊娠,不需要促排卵;稀发排卵的也有可能自然妊娠,只是机会较少,如果怀不上也可以促排卵;不排卵想要怀孕的才要促排卵。 3 多囊卵巢综合征怀孕后不一定会流产多囊卵巢综合征往往合并有一些内分泌问题,比如:雄激素升高、泌乳素升高、胰岛素抵抗和甲状腺功能不正常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怀孕后有可能引起流产和胚胎停育。如果没有问题,或者在调整解决这些不正常因素后再怀孕,将减少流产的几率。 4 多囊卵巢综合征怀孕后不一定要保胎保胎不是一个明确的医学术语,在现代医学中类似的操作就是用雌激素、孕激素等相关药物去增加妊娠顺利的几率。如果是做试管婴儿,是需要黄体支持的。如果是自然怀孕,没必要进行所谓“保胎”操作。常有人说是孕酮低导致流产,所以常常要求补充孕激素。其实到底是孕酮低导致流产还是要流产导致孕酮低,是无法分清的。如果是前者,补充孕激素可能有效,如果是后者,补充再多孕激素也无效。因此,自然怀孕没有症状不需要保胎。如果有先兆流产或者有前次流产的病史,可以保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也是同样的情况。 总之,医学上没有那么多“一定”,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点击下面医生名片即可咨询

  •   胰腺癌其实发病率并不高,大概在恶性肿瘤中排在6~7位,但是死亡率却位居榜首,5年生存率仅为5%。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高于女性。 为什么胰腺癌的死亡率如此可怕呢,与胰腺癌发病隐匿,发现晚有很大关系。 胰腺体积很小,解剖位置比较深,又与胃及十二指肠、胆总管邻近。胰腺癌早期症状以反复上腹不适、胀满纳差、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为主,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也没有特异性的指标物,常规X线检查也很难发现,很容易被误诊为“胃病”。 胰腺癌有两种,一种是起于胰腺导管,一种是起于胰腺的内分泌细胞。前者五年生存率仅5%,后者进展较缓,也是乔布斯所患癌症,他确诊之后生存了8年。     那胰腺癌的早期症状到底有哪些呢? 1 近期出现不能解释的腹痛 上腹疼痛是大多数胰腺癌患者的首发症状。位置多见于上腹部、脐周或右上腹,性质为绞痛,阵发性或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钝痛,大多向腰背部放射,卧位及晚间加重,坐、立、前倾位或走动时疼痛可减轻。 这跟胰腺的位置有关,前面我们说胰腺比较深,它在胃的后面,我们第一、第二腰椎前面。所以疼痛会向腰背部放射,如果压迫可能会加剧疼痛。 2 黄疸 如果是胰头癌肿黄疸较多见而且出现较早。 3 体重突然明显下降 约90%的患者都出现体重减轻,我们回顾一下另一个因为胰腺癌去世的名人,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就可以发现这种消瘦是非常迅速而且显著的。 消瘦原因除了所有癌症都会带来的消耗,如食欲不振、焦虑、失眠之外,还有胰腺作为同时调控内分泌和外分泌的器官出现障碍导致的消化和吸收障碍。 如果出现饭量减少、没有胃口,饭后消化不好,总是想吐的话,就要高度警惕。 消化不良 如果近期出现了原因不明的消化不良,做钡餐检查了消化道一切正常的话,要马上去排查可能的胰腺问题。 脂肪泻 胰腺的外分泌部分会负责我们脂肪的消化,如果胰腺出现问题,会导致大量的脂肪类物质无法在大便中消化吸收,从大便中排出,导致大便色淡,量多,油脂状或泡沫状,常浮于水面,并且恶臭无比。 注意,如果伴有出血症状的话,大便也可能是黑色的。 4 血糖突然升高 突发糖尿病而又没有相应的高危因素时应该警惕,因为胰腺的内分泌部分就是胰岛,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调控血糖的激素。如果突然发生血糖异常,可能是胰腺出了问题。   以下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胰腺癌的发病率: 1 遗传因素 家族中1人患胰腺癌,其他人患癌几率会增至一般人群的4倍; 家族中2人患胰腺癌,其他人患癌几率会增至一般人群的12倍; 家族中3人患胰腺癌,其他人患癌几率会增至一般人群的40倍。 2 不良的饮食习惯 高脂肪、高热量、高盐以及熏烤、煎炸、腌制类食品,不仅是心脑血管的高危因素,也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 3 长期接触致癌化学物质,如β-萘胺、苯等 4 吸烟,吸烟将增加患胰腺癌的几率至一般人群的2~2.5倍 5 内分泌紊乱 这个病因可能发生在年轻人、绝经期后的女性和有自然流产史的女性身上,导致他们的发病率增高。 如果伴有以上因素,而您又满足大于40岁,突然出现了上腹部的一些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或患有慢性胰腺炎,或者进行过部分胃切除,或者突发糖尿病,建议您去进行胰腺癌的筛查,并规律复查体检。   有责任心地生活, 才能更自由 有问题,点我进入三甲名医专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人们生活中的常说的微量元素其实全名是叫微量营养素,相对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3大营养素,维生素及矿物质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有限,每日需要量仅以ug或mg计,因而被称为是“微量营养素”。但微量营养素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体内激素、酶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催化剂。微量元素你真的查对了吗各位宝妈奶爸,相信你们经常会在小区里听见谁谁谁家的孩子,怎么不好去查了微量元素,医生说缺锌了、缺钙了等等问题,你们回家了也在想我要不要去给我家宝宝查个微量元素。于是你们找到医生要求查微量元素,但是一想到宝宝要扎针,自己心里也在滴血,于是某些医生就告诉你可以用头发查微量元素,或者告诉你可以取末梢血(指端),相信这也是不少家长在生活中遇见的,更有家长要求在宝宝生病时候抽血查了微量元素,但是我想告诉各位宝妈奶爸,上面的方法都是错的,查微量元素是需要抽静脉血的,而且是需要空腹抽静脉血,人体处于应激或感染状态对这个检查也是有影响的,看到这里,估计你们更不愿意了,那我们就来学习怎么预防微量元素的缺乏。维生素A缺乏的预防1.积极预防和干预妊娠、哺乳母亲的维生素A缺乏。2.强调母乳喂养婴儿。当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时,强调选择强化维生素A的配方奶。3.经常食用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性食物,以及富含胡萝卜素的绿叶蔬菜和橙色或黄色的水果和蔬菜,有助于增加膳食维生素A的摄入量;强化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的食品也可以增加维生素A的摄入。4.在维生素A缺乏的高危地区,推荐预防性补充维生素A1500U/天。维生素D缺乏的预防1.鼓励妊娠母亲增加户外活动,适量补充维生素D以维持体内充足2.鼓励母乳喂养,并从婴儿出生数天内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U/天。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时,强调选择强化维生素D的配方奶,如果婴儿配方奶的摄入量不足可考虑补充维生素D。长期临床经验证实,补充维生素D400U/天是安全剂量,并能有效预防儿童维生素D缺乏及佝偻病。3.早产/低出生体重、双胎、多胎儿,出生早期应加大维生素D补充剂量,可给予800U/天,3个月后改为400U/天。4.增加户外活动有利于皮肤合成维生素D3,但考虑到紫外线对儿童皮肤的损伤,目前不建议6个月以下婴儿在阳光下直晒,儿童、青少年参加户外活动时也应注意防晒。钙缺乏的预防1.鼓励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钙的优质来源。只要母乳充足,婴儿钙营养足够;当因各种原因母亲不再哺乳或母乳不足,充分的配方奶喂养仍可提供充足的钙营养。2.早产/低出生体重、双胎、多胎儿,需额外补充钙,可采用母乳强化剂、特殊早产儿配方奶,或额外增加维生素D与钙补充剂。3.当维生素D水平保持适宜时,青春期前儿童每日摄入500ml牛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大致可满足钙的需求。而青春期少年则需要每日摄入750ml牛奶,才能满足其快速生长发育对钙的需求。大豆制品、绿色蔬菜,以及钙强化的食品可作为钙的补充来源。铁缺乏的预防1.积极预防和纠正妊娠期母亲缺铁性贫血,减少妊娠期糖尿病、降低早产率。2.提倡母乳喂养,如母乳不足或者不能母乳喂养,强调选择强化铁的配方奶。3.婴儿4-6月龄后,应及时添加辅食,建议首选强化铁的婴儿食品或肉类、肝脏等富含血红素铁的动物性食物。以及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4.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预防性补充铁剂。从出生后4周开始,母乳喂养婴儿补充元素铁2mg/(kg.d),配方奶喂养补充元素铁1 mg/(kg.d),直到矫正年龄1岁。5.此外,对于婴儿和青少年等缺铁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血红蛋白。锌缺乏的预防1.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时,建议选择强化锌的配方奶。2.婴儿4-6月龄后,应及时添加辅食,建议首选强化锌的婴儿食品或肉类、肝脏等富含锌的动物食物。这是预防锌缺乏的重要措施。3.研究证实,腹泻时补充锌,有积极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大力推荐,腹泻患儿在补液的同时口服补锌。且持续补10-14天。以上,我们大概讲了如何预防微量营养素的缺乏,相信各位宝妈奶爸都知道母乳的重要性,同时也别忽视辅食的重要性。因为门诊最多的都是妈妈们问补锌的最多,这里告诉各位,研究发现,以药物或强化食品预防性补锌时,必须考虑铁、锌、铜等各种矿物质元素之间的相互平衡。有证据表明,常规剂量补充锌,即可造成铜缺乏,并继发贫血。铁和锌之间的相互干扰则更明显。因为很多微量元素都有差不多的吸收代谢途径,过分的补充其它微量元素就影响其它的吸收代谢。所以,重要的是不要随便乱补微量元素,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同时正常的哺乳和辅食添加,只要宝宝生长发育好,一般都不缺少微量元素,更多的是需要定期检测血常规,及时发现贫血。董医生是重庆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高材生儿科经验丰富,而且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 近日,多地迎来高温天气。据中国天气,7月12日至14日,江南、华南大范围高温天气持续,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等省份最高气温可超37℃,湿度较大,夜温也在27℃以上,或将24小时体验桑拿天。     白天温度高我们都知道注意避暑,但“夜晚高温”却往往被忽略。尤其是老年人不舍得使用空调、电扇,往往可能带来健康问题。   被忽略的“夜晚高温”或更凶险   1. 夜晚高温增加死亡风险   2022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团队联合多国研究学者发表在《柳叶刀》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夜间热量强度与居民死亡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即使是在日平均气温不变的情况下,与非高温夜晚相比,高温夜晚中居民的死亡风险仍要高出40%-50%,这说明夜间高温对健康的影响很有可能独立于日均气温。   研究截图   2. 夜晚高温干扰睡眠   夜间高温还会干扰睡眠。2022年刊发在《细胞》杂志子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人们热醒的次数正变得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夜间温度升高会使平均每人每年减少44小时的睡眠时间。   在气温超过30℃的夜晚,人均睡眠时间减少了约14分钟;哪怕夜晚气温只是超过了25℃,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的可能性增加3.5%。尤其对老年人和女性来说,睡眠水平受温度上升影响更为明显。   研究截图   3. 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夏季睡不好的危害性比其他季节更大,因为人体白天出汗较多,若晚上再失眠,会引起心肌缺血、血压增高,从而加重心脏负担,容易引发心脏病。 此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吴灵敏在7月4日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提示,高温天气更易诱发中风,而热夜会导致死亡风险增加40%-50%。需要随时警惕中风风险,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遇到“夜间高温”,我们该如何做?   1. 空调试试睡眠模式   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资环所所长黄荣2023年在接受楚天都市报采访时建议,夏天白天将空调温度设置在26℃,晚上设置在28℃,既省电,体感也舒适。   睡眠时可以使用睡眠模式,风速自动调到最小,防止晚上睡觉大风量导致感冒,同时内机的噪音也会降到最小。   2. 使用电扇别对着人吹   想要吹着舒服还降温凉快,应该把风扇对着窗外去吹,而不是直接对着人。这应用了“伯努利效应”。当然,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室外温度比室内温度低的情况。   3. 睡觉之前冲个热水澡   2019年《睡眠医学评论》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睡觉前1-2个小时洗澡,可以平均加快10分钟的入睡速度,而40℃-42.5℃温度左右的水洗澡是最佳的,可以显著改善整体睡眠质量。    研究截图   热水澡可以刺激身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增加从身体躯干到手、脚等外围部位的血液循环,促进身体热量有效排出,所以洗热水澡后,体温反而会逐渐下降,而这个过程大约需要1-2个小时。   4. 保持心理上的“凉爽”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杨可冰2016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一般来说,低温环境有利于人的精神稳定,一旦温度上升幅度增大,不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会对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以致出现情绪烦躁、爱发脾气、记忆力下降等现象。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我们越要心静,与人交流放慢语速,不急不躁。遇到不顺心的事,学会情绪转移,看看情景喜剧,听听相声之类的。   5. 睡觉之前注意喝杯水   江苏连云港市中医院脑病科主治医师肖辉2016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老人晚上喝200毫升水,则可以使早晨血黏度下降。降低血黏度,维持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   6. 日常试试喝杯助眠茶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孙丽红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可将莲子芯与绿茶同冲泡,夏季天气炎热,睡眠难安,心烦者,不妨常饮。至于常出差之人,可以将莲子芯20克、绿茶30克,分别分成10等份,装入茶包中,随身携带,时时冲饮。⑪此外,睡前尽量别喝浓茶和酒精类饮品,高温环境下更影响睡眠。   7. 高温天气提前拉窗帘   如果卧室下午或傍晚依旧阳光充足,则可在白天气温升高时提前拉上遮光窗帘,这样室内升温会慢下来,相对更加凉快。   本文综合自: ① He C, Kim H, Hashizume M, et al. The effects of night-time warming on mortality burden under futur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a modelling study. Lancet Planet Health. 2022 Aug;6(8):e648-e657. doi: 10.1016/S2542-5196(22)00139-5. PMID: 35932785. ② Minor K, Bjerre-Nielsen A, Jonasdottir S S, et al. Rising temperatures erode human sleep globally[J]. One Earth, 2022, 5(5): 534-549. ③ 2022-08-01  广州日报《三伏天热到失眠?试下按摩助眠穴》 ④ 2023-07-05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高温天气持续,夜间高温死亡风险更需提高警惕》(刘颖琪) ⑤ 2023-07-11 楚天都市报《空调应该开多少度 网友热议专家支招》 ⑥ 2023-06-27 科普中国《一个让风扇秒变“降温神器”的方法,你绝对想不到》 ⑦ Haghayegh S, Khoshnevis S, Smolensky M H, et al. Before-bedtime passive body heating by warm shower or bath to improve sleep: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Sleep Med Rev, 2019, 46: 124-135. ⑧ 2019-08-18 科普中国《万万没想到!睡前洗澡竟一直是错误的做法?很多人不知道真相…》 ⑨ 2016-08-09 健康时报《别让焦躁毁了这个夏天!》  ⑩ 2016-07-08 健康时报《睡前喝杯救命水》 ⑪2017-07-04  健康时报《饮助眠茶安度夏日》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