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图书 正文

机械密封原理与设计简介,目录书摘

2020-01-15 14:26 来源:京东 作者:京东
机械原理
机械密封原理与设计
暂无报价
200+评论 99%好评
编辑推荐:

经典著作——本书是国际机械密封领域的经典著作,在国外机械密封研究领域非常知名,影响力极大。

  

专家推荐——著名流体密封专家,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Salant就曾多次提到并推荐这本著作。

  

本书特点——与其他密封类著作相比,本书的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工程并重,其中理论部分完整、深入、实用、系统,是其他任何一本机械密封类著作所不能及的。本书虽然已出版20多年,但国                         外著名机械密封公司的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仍然都把此书作为必修书籍。

  

引进意义——由于此书在密封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设计技术方面的完整性、深入性,以及很强的工程实用性,可以为我国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很好的帮助和指导。本书                         的引进出版,将使我国的密封研究人员系统地掌握机械密封的理论和设计技术,为提升我国机械密封的研究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适用读者——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机械密封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机械密封技术研究院所研究人员的参考书,还可供机械密封企业和其他工业领域中涉及密封件和密封技术                         的技术人员使用。

  

内容简介:

  《机械密封原理与设计》一书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机械密封的原理和设计。书中的第一章为引言,介绍密封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相关背景。第二章介绍此前30年来的重要文献。第三章介绍测量方法和一些密封的重要基本知识。第四、五、六章分摩擦学、传热和固体力学三个部分介绍密封中重要的基本理论。第七章将此前的基本理论进行综合建模以描述和预测密封的行为和性能。第八章将介绍一些经验性的知识和实验结论,结合前述模型以理解密封运行的原理。第九章是将第七章的理论应用于设计中。第十章是密封中的一些特殊问题。第十一章做了一个现代密封设计的纵览。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第1章引言

1.1旋转轴密封的应用

1.2经济价值

1.3轴密封的类型

1.3.1固定间隙密封

1.3.2面导向密封

1.4机械密封

1.4.1基本组成部分

1.4.2不同的结构类型

1.4.3平衡比

1.4.4基本运行理论

1.4.5PV值

1.4.6工作极限

1.4.7技术发展水平和密封失效的原因

1.5基本工作原理

1.5.1密封设计的目标和矛盾

1.5.2边界润滑、混合润滑和全膜润滑

1.5.3泄漏

1.5.4设计目标

1.6密封系统

1.6.1定义

1.6.2界面形状

1.6.3摩擦学、接触压力和流体压力

1.6.4性能

1.6.5传热

1.6.6磨损和固体力学

1.6.7总结

1.7本书中使用的方法

第2章文献

2.1简介

2.2论文与报告

2.3参考书目表与文献综述

2.4书籍、手册和指南

第3章测量学、摩擦学和材料

3.1密封端面定义与测量

3.1.1表面粗糙度

3.1.2波度:周向形状误差(与平面的偏差)

3.1.3径向锥度(径向平面偏差)

3.1.4三维表面测量

3.2密封界面形状

3.2.1假设的界面形状

3.2.2极限情况

3.3密封端面材料及其性质

3.3.1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

3.3.2摩擦学性质

3.3.3化学性质

3.4副密封材料

3.4.1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能

3.4.2摩擦学性质

3.4.3化学相容性

3.5密封流体

3.5.1重要的流体性质

3.5.2所选流体的性质

第4章密封界面的摩擦学模型

4.1混合摩擦的摩擦学模型

4.1.1存在的问题

4.1.2求解流体压力分布:液体

4.1.3求解流体压力分布:气体

4.1.4接触压力分布

4.1.5承载力和平衡

4.1.6泄漏

4.1.7摩擦力

4.1.8磨损

4.2数值计算方法

4.2.1拟解决的问题

4.2.2数值方法的背景与调研

4.2.3不可压缩有限差分方程的求解

4.2.4有限差分法求解空化问题

4.2.5可压缩有限差分方程(层流/亚临界)

4.2.6一维可压缩流体(层流/湍流/堵塞流/绝热)

4.2.7平衡载荷的求解

4.3算例

第5章机械密封热系统

5.1热对密封性能与行为的影响

5.1.1机械效应

5.1.2对工艺流体的影响

5.1.3对密封材料的影响

5.2热源

5.2.1密封界面摩擦

5.2.2密封组件的黏滞阻力

5.2.3工艺流体

5.3冷源

5.3.1工艺流体/环境

5.3.2冲洗与急冷

5.3.3直接冷却

5.3.4冷却循环

5.3.5汽化与泄漏

5.3.6冷却方法的评价

5.4传热机制

5.4.1热传导路径

5.4.2接触热阻

5.4.3密封端面间的温差

5.4.4对流传热机制和对流传热系数

5.5传热模型

5.5.1假设

5.5.2数学基础

5.5.3数值方法

5.6传热研究

5.7两相传热

5.8实验结果

5.9结论和建议

第6章密封端面变形

6.1机械载荷和热载荷对端面形状的影响

6.1.1轴对称载荷

6.1.2非均匀端面载荷

6.1.3传动力

6.1.4压装与热装

6.1.5非均质材料

6.1.6不均匀的温度分布

6.1.7弹簧载荷

6.1.8非均匀截面

6.1.9蠕变

6.2基于圆环理论的密封环偏转变形分析

6.2.1圆环公式

6.2.2轴对称解

6.2.3分布函数的周期解

6.2.4集中力所引起的偏转变形

6.2.5圆环有限单元

6.2.6关于圆环有限元法的计算程序

6.2.7截面特性

6.3圆环理论的计算步骤与示例

6.3.1截面特性

6.3.2由非均匀分布载荷引起的偏转变形

6.3.3集中力载荷

6.3.4均匀的分布载荷与压力力矩

6.3.5热载荷

6.4二维轴对称有限元及边界元解法

6.4.1有限元法在密封设计中的作用

6.4.2有限元法的应用

6.4.3有限元算例

6.4.4边界元法

6.5切向适应性

6.5.1适应性的近似理论

6.5.2密封间隙的预测:基础理论

6.5.3切向适应性的广义理论

6.6实验数据

第7章密封系统及其研究

7.1引言

7.2密封系统的简化

7.3轴对称模型

7.3.1轴对称、窄环、粗糙、平端面、液体模型:轴对称模型1(AXMOD1)

7.3.2轴对称、任意形状端面、分布式接触压力、完全转动变形平衡模型:轴对称模型2(AXMOD2)

7.3.3考虑磨损的任意端面形状模型

7.3.4二维有限元模型

7.3.5轴对称、粗糙、平行端面、等温、两相密封模型:轴对称模型3(AXMOD3)

7.3.6轴对称、任意粗糙表面、两相密封模型:轴对称模型4

7.3.7一维、可压缩、轴对称流动模型:轴对称模型5

7.4流体动压模型

7.4.1粗糙、径向平行、刚性的流体动压密封近似模型:流体动压模型1(HYMOD1)

7.4.2粗糙、径向平行、端面偏转变形、流体动压密封近似模型:流体动压模型2(HYMOD2)

7.4.3粗糙、径向平行、刚性的、流体动压密封模型:流体动压模型3(GRMOD)

7.4.4粗糙、径向平行、端面偏转的流体动压密封模型:流体动压模型4(HYMOD4)

7.4.5波度磨损的影响

7.5各种单一模型的综合归纳形式

7.5.1平行端面模型

7.5.2热锥度流体静压密封模型

7.5.3刚性流体动压模型

7.5.4总结

7.6结论

第8章实验结果和模型验证

8.1实验结果

8.1.1对实验结果的规范

8.1.2增强型与平端面润滑特点

8.1.3fG图和其他的对比形式

8.1.4机械密封模型和fG图

8.2平行端面密封的摩擦数据、相关讨论和对理论的评价

8.2.1密封的摩擦力数据在fG图中的描述

8.2.2fG图中滑动销的摩擦力

8.2.3随时间变化的摩擦数据

8.2.4接触界面的观测实验

8.2.5膜厚和压力的测量实验

8.2.6对理论的评价

8.2.7平行端面密封润滑:工作原理

8.3平行端面密封的PV值和磨损值

8.3.1PV值

8.3.2磨损数据

8.4平行端面密封的性能

8.4.1泄漏

8.4.2寿命数据

8.5两相流运行实验

8.6波度密封实验数据

8.6.1摩擦力数据

8.6.2泄漏数据

8.6.3最小膜厚

8.6.4初始波度的变形

8.6.5总结

8.7径向锥度密封实验数据

8.7.1摩擦数据

8.7.2泄漏

8.7.3热径向锥度

8.8密封环和密封材料的数据

8.8.1典型的密封环波度

8.8.2材料特性

8.8.3其他数据

8.9密封失效

8.9.1简介

8.9.2文献

8.9.3密封失效的原因

8.10总结

第9章设计

9.1简介

9.2摩擦学设计

9.2.1名义平行端面:液体介质情况

9.2.2名义平行端面的两相密封

9.2.3流体静压、径向锥度、液体密封

9.2.4流体静压、节流控制、液体密封

9.2.5流体动压、波度、液体密封

9.2.6其他流体动压液体密封

9.2.7流体静压、锥度、气体密封

9.2.8其他流体静压气体密封

9.2.9流体动压、螺旋槽、气体密封

9.2.10其他流体动压气体密封

9.3机械设计

9.3.1结构形式

9.3.2副密封

9.3.3密封环和压盖板设计

9.3.4弹簧设计

9.3.5传动机构设计

9.4传热系统设计

9.5密封系统设计

第10章典型的失效形式

10.1热裂和热斑

10.1.1背景知识

10.1.2经验观测

10.1.3理论

10.1.4总结和结论

10.2碳材料的疱疤

10.2.1简介

10.2.2经验数据

10.2.3理论

10.2.4总结和结论

10.3动态稳定性与追随性

10.3.1特性

10.3.2经验数据

10.3.3理论

第11章当代设计

11.1流体密封的普遍应用

11.1.1流体密封:无显著润滑强化的密封

11.1.2流体静压密封

11.1.3流体动压/静压液体密封

11.2气体密封

11.2.1气体密封:无主动开启力

11.2.2静压型气体密封

11.2.3流体动压/静压型气体密封

11.3特殊的应用

11.3.1航空飞行器的密封

11.3.2核反应堆冷却泵

11.3.3锅炉给水泵

11.3.4船舰的轴封

11.3.5磨粒环境

11.3.6火箭发动机透平泵

11.3.7其他样式

11.4新设计

11.5发明

11.6发展趋势

第12章结论

12.1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12.1.1两相密封选型指南

12.1.2密封环境压力和温度预测

12.1.3密封性能数据库

12.2不确定性和深入研究

12.2.1传热系数

12.2.2平行滑动润滑

12.2.3疱疤

12.2.4两相密封建模

12.2.5热裂和热弹不稳定性

12.2.6密封失效

12.2.7波纹管稳定性

12.2.8O形圈的摩擦系数、刚度和阻尼

12.3结论

附录计算机程序

参考文献


热门推荐文章
相关优评榜
品类齐全,轻松购物 多仓直发,极速配送 正品行货,精致服务 天天低价,畅选无忧
购物指南
购物流程
会员介绍
生活旅行/团购
常见问题
大家电
联系客服
配送方式
上门自提
211限时达
配送服务查询
配送费收取标准
海外配送
支付方式
货到付款
在线支付
分期付款
邮局汇款
公司转账
售后服务
售后政策
价格保护
退款说明
返修/退换货
取消订单
特色服务
夺宝岛
DIY装机
延保服务
京东E卡
京东通信
京东J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