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京东健康>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简称:大连铁路医院

公立 三级甲等医院
医院介绍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创建于1907年,前身是由沙俄在大连山城町(现胜利桥)建立的东清铁道大连病院,1907年,日本满铁株式会社在其基础上建立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医院之一----满铁大连病院。2005年,医院正式归属大连大学,更名为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院是一所集预防、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1992年在辽宁省首批晋升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医院承担大连大学、大连医科大学、遵义医学院等院校包括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内的5个层次、16个专业的教学任务。医院编制床位2208张,现有职工3212人,卫生技术人员2657人,拥有正、副主任医师660人,博士、硕士718人,人民名医1人、国家名医2人、辽宁名医、大连名医6人;设有117个临床及医技科室、112个专家门诊、63个特色门诊、25个教研室、1个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医院注重学科建设,拥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骨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1个(骨科、肿瘤科、急诊医学科、康复科、肝胆外科、护理、介入科、医学检验科、乳腺外科、传染科、普外科(市域))、大连市一级医学重点专科10个(骨外科、肿瘤放疗科、血管外科、急诊医学科、康复医学科、口腔科、呼吸内科、肝胆外科、心血管内科、乳腺甲状腺外科);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大连市重点实验室8个,各类研究中心5个;大连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3个。拥有博士后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1个。2021年,医院获批大连市唯一一所中日医疗合作示范医院;肿瘤科、骨科、肝胆外科、乳腺外科获批大连市医学重点学科“登峰计划”建设项目。医院以科技兴院为动力,近年来承担国家等各级科研课题40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一等奖等各级科技进步奖和成果奖200余项。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北京、上海、广州、台湾、澳门等知名医疗机构进行合作交流。多年来,医院致力于构建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2014年,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五级医院”;2015年,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甲等”;2020年,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智慧服务分级评估三级医院”。同时,中山医院作为国家医疗与健康物联网应用标准工作组专家成员、辽宁省教育厅智慧医疗协同创新中心,已构建成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和临床数据中心建设。医院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打造了宾馆式、园林化、现代化的就医环境,美食广场、超市、洗浴、美发室、健身房、咖啡厅、院史馆、新华书店、文化长廊等服务、文化设施一应俱全,充分满足患者及家属的不同需要。近年来,医院先后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人文爱心医院”“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创新医院”“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等;2017年~2019年连续三年在辽宁省市属公立三甲医院绩效考核中位列首位,连续三年在公立医院全国绩效考核中位列三级医院(无财务年报组)前列。

大连市中山区解放街6号
0411-62893331
医院科室
推荐医生
杨晓辉
杨晓辉

主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1.糖尿病(血糖高,低血糖,降血糖,糖尿病用药指导,胰岛素用药指导,儿童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消瘦,轻度乏力,口渴,胰岛素缺乏,糖代谢调节异常)2.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便秘,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合并心脏病,糖尿病足)3.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促甲状腺激素调理)4.高血压(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血压异常,血压高,降血压)5.高血脂(血脂高,降血脂,清血管)6.高尿酸(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高尿酸性肾病,尿酸性肾结石,痛风,降尿酸,祛湿)7.内分泌疑难杂症(脑垂体瘤,生长激素,乳房早发育,肢端肥大,库欣综合征)8.肥胖(减肥,减重,祛湿,脾胃调理,减肥塑身)9.增重(增体重,BMI,增肥)
陈希
陈希

副主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待完善
刘雅卓
刘雅卓

主任医师

好评率:98%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领域为内分泌、代谢与营养疾病,营养与饮食科学、肥胖及营养减重、生长发育与矮小、健身与抗衰、暴食与厌食、增重与增肌、肌肉衰减症治疗、慢性疾病营养管理、肿瘤营养、营养失调、肿瘤营养、手术前及术后营养、免疫营养、家庭营养支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SMP等。在国内开辟了一种对代谢营养疾病新型治疗体系,运用代谢营养学综合治疗方法,把内科学、营养学、运动学、健康学、统计学等多学科融合,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与营养疾病,如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各类肾脏疾病、肥胖症、痛风症、高血压、高脂血症、骨质疏松、脂肪肝、营养失调、亚健康状态等患病群通过营养代谢检测和评价进行综合治疗。同时针对外科手术前后、营养不良、神经性厌食、各类消化系统疾病、肠衰竭、脑血管病的营养康复治疗;肿瘤病人的营养支持;腹泻、便秘、肝胆疾病、肾病患者的专业代谢营养治疗均有丰富经验。擅长各类疾病导致的营养不良(肿瘤、神经性厌食症、肠衰竭等);老年营养不良与肌少症的营养干预;医学营养减重或增重;家庭肠外肠内营养等。同时也擅长对不同年龄健康人群的营养代谢检测、营养评估和医学营养干预。在针对妊娠糖代谢异常、婴幼儿、孕产妇、学生、老年人、运动员等特殊年龄及生理状态个体代谢营养评估和干预治疗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各类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有针对性地预防干预治疗方面非常有经验。
于晓静
于晓静

主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内分泌领域常见病,糖尿病、甲状腺病、痛风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熟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疾病诊断及治疗。
王刚
王刚

主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以肺癌为主的综合治疗: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其他包括头颈部肿瘤、食管癌、肝癌、胃癌、直肠癌、结肠癌、卵巢癌、子宫颈癌等肿瘤综合治疗。肺结节诊断。癌痛规范化治疗。
李婧伊
李婧伊

副主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管结石、肝囊肿、肝脓肿、胆管恶性肿瘤、胰腺恶性肿瘤的微创治疗,尤其擅长ERCP 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及良恶性胆管狭窄,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取息肉,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肝囊肿、急性胆囊炎、胰腺假性囊肿等。
孙丽丽
孙丽丽

副主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不孕不育,优生优育,孕前保健,妇科内分泌,生殖内分泌,辅助生殖技术
杨玉龙
杨玉龙

主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胆结石、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胆囊息肉、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保胆取石/息肉,胆源性胰腺炎、胆管狭窄、胆管梗阻、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
王文俊
王文俊

主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从事普外科工作近40年,擅长腹部急症、胃肠道肿瘤、肝胆胰腺疾病、乳腺肿瘤、甲状腺肿瘤、周围血管疾病等。疑难复杂病例。
张黎川
张黎川

主任医师

好评率:98%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肺癌早期诊断、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间质性肺疾病、肺部感染性疾病诊治。
彭超
彭超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中医男科,针刺,中药汤剂。 男性功能障碍,轻中度少弱畸精症,前列腺炎,精索静脉曲张等。
禹铭杨
禹铭杨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股骨头坏死,滑膜炎,膝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骨折,骨肿瘤,腱鞘囊肿,肌肉拉伤,脂肪瘤,踝关节扭伤,半月板损伤,跟腱断裂,韧带拉伤,肩周炎,网球肘
于强
于强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骨伤科疾病。在骨折的保守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等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同时对内科杂病也诊治较多,颇有心得。
马霄君
马霄君

主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运动医学
姚永强
姚永强

主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姚永强,主任医师,教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副主任, 乳腺甲状腺外科三病房科主任。擅长乳腺甲状腺治疗。
伍玉哲
伍玉哲

副主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疼痛治疗及围术期的各种与麻醉相关疾病的处理
王美熠
王美熠

副主任医师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急慢性中耳炎,耳鸣,耳聋,鼻炎,鼻窦炎,急性咽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声音嘶哑,睡眠打鼾,睡眠质量差,鼻部和咽喉部疾病导致的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尤其擅长头颈咽喉肿瘤外科手术治疗及恢复。
赵志龙
赵志龙

主任医师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掌握肺癌等胸部肿瘤的规范化、个体化诊疗模式,关注肺结节的研究进展,熟悉胸部微创诊疗技术。
肖祖琳
肖祖琳

主治医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呼吸康复,呼吸睡眠疾病
杨帆
杨帆

主治医师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主攻方向:冠心病介入治疗
患者评价
  • *金芯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博浛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风鸣
    回复质量:非常满意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回复速度:非常满意
    functions/format.html
    图文问诊
  • *世君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金芯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佳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名用户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伟靖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兴全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 *颖
    回复质量:暂无服务态度:暂无回复速度:暂无
    functions/format.html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图文问诊

展开更多

问诊记录

展开更多

科普文章
  •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很多癌症患者确诊后,患者自己及家属往往会向医生询问"还能活多久"的问题。而有的医生呢,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给出一个大体的生存时间:三年,一年,半年,三个月……患者及家属往往以此为依据,决定继续治疗还是及早准备后事。我们也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的情景:医生低头沉思,然后对癌症患者的家属说,"你的XX,可能活不了XX个月/年,你们还是计划下他/她的余生吧"。医生真的像导演塑造的形象那样掐指一算就知道每个癌症患者能活多久久吗?若真的如此,那医生不就成了神了吗?还有,生活中有"热心"人一听到某某得了XX癌,就拍着胸口说"肯定活不了XX月/年,我有个亲戚也是得了这个癌,就活了XX就走了",把那个人吓得半死。癌症患者能活多久,真的可以准确推算吗?预测癌症患者的生存期真的科学么?
      现代临床医学已经由经验医学、循证医学发展到今天的精准医学。而精准医疗的精髓就是因人而异、因病制宜的个体化诊疗。影响癌症患者生存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患者的心理、治疗方式方法、是否有合并症、癌症病理分型的生物学特性、免疫组化、身体健康状况、免疫功能等诸多因素。我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30余年,有的晚期癌症病人经过合理治疗活过20余年,远远超过预期;也有的患者因患合并症或出现远处转移而短期死亡,也出人意料。那么医生预测生存期有依据吗?可信吗?是否科学?在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患者个体差异极大,也受上述因素的影响,那么有些医生预测癌症患者的生存期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只是主观臆测罢了。临床上,不同癌种的患者生存期差别很大,同一癌种、不同患者的生存期也可存在很大差别。因此,预测患者的生存期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才是科学的。有专家说"所有脱离患者实际情况谈生存期的都是耍流氓"!话粗理不粗。我同意这个观点。那么从医学临床来说,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呢?
       1.患者的心理因素:
      有的患者得知自己患癌症后,如雷轰顶、精神崩溃,从此茶食不思、夜不能寐,从此患上了抑郁症、恐癌症,导致营养不良和机体免疫力下降,自然活不多久。反之,理智乐观面对自己的疾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积极参加娱乐活动、身体锻练,则可活的很久,即使有复发也可以带癌生存。
       2.患者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
      癌细胞生长快,其生长和増殖速度远远超过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增殖速度,同时通过压迫、浸润正常组织器官,肆无忌惮地掠夺人体正常的营养,多处转移,很快致病人多脏器衰竭而死亡。癌症的恶性程度与其组织来源的细胞分化程度有直接关系。肿瘤分化程度越高,其恶性程度越低,癌细胞生长缓慢,转移晚,临床上称预后好;分化程度越低,肿瘤的的恶性度越高(即越恶),癌细胞生长速度快,转移早,临床上称预后差。如肺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等预后最差,易早期出现局部复发或脑、肝、骨等转移。临床上如鳞癌、甲状腺乳头状癌、乳腺癌、结肠癌等一般生长较慢,转移晚,复发率低,5年生存率较高。因此,肿瘤细胞的"好"与"恶",决定肿瘤的生长速度、转移速度、治疗效果,也决定了患者的生命长短。另外,同一种癌症,早期、根除治疗彻底者预后较好;而晚期、治疗无法做到根治性切除(多为姑息性切除)者,预后极差,早发现早治疗与晚期发现的预后有天壤之别。
       3.治疗方式选择:
      治疗方式的选择,对癌症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时间长短影响巨大!在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发现患癌后,相信偏方、祖传秘方,或恐惧手术和手术后放化疗,在不正规的医疗机构、小诊所或自行胡乱治疗一通,导致病情恶化,延误了治疗,治疗效果当然不好,预后当然差。第一版电影巜红楼梦》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女士偏信佛家弟子必须保持身体完整的传言,患乳腺癌后拒绝手术治疗,结果红颜薄命,契合了林黛玉的命运。手术能否达到了根治要求;手术是否按规范操作(如手术范围是否足够);手术前检查及手术中是否执行了无瘤原则(即预防肿瘤种植转移和血行、淋巴转移的肿瘤的非接触、隔离技术),有大量报道,手术中执行与不执行无瘤原则,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差别巨大!而这往往被不规范的医生所忽视!
      目前巳经进入了精准医学时代,比如通过对切除的癌标本和患者的血液进行基因检测,会明确患者是哪个基因突变引发了肿瘤,更重的是能对化疗药物敏感性进行筛选,使手术后化疗有的放矢,提高了化疗效果。也可以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开创基因干预疗法治疗癌症的新纪元。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患什么病患者无法选择,而治疗方式患者有知情权和决定权,我们常常见到在充分了解了病情的前提下,果敢的患者治疗效果好,说白了还是一个心态问题。
      4.癌症患者是否有其它基础疾病和合并症。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病等慢性基础病会使手术方式或者药物的选择受到限制。比如本可以做根治性切除的手术,考虑到患者自身情况,为了归避风险而只能做小一点的手术(姑息性手术)。用药治疗强度也不够,当然这样的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另外,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免疫系统功能低于常人,生存时间当然不如身体条件好的患者。目前国际上常常釆用kps评分标准对恶性肿瘤病人的全身一般状况进行评估,也做为治疗方式选择的重要参考指标。发现kps与恶性肿瘤的生存期有明显相关性……一般状况越好,生存期越长。而恶病质,包括呼吸困难、瞻望、乏力、疼痛、衰弱、厌食、焦躁和体重下降等,还包括部分血液学指标(WBC>11×109/L及Lym%<12%、低外周血ALB、高LDH值等),均可作为评估晚期患者预后的重要独立因素。
      但即使这样,医生就能准确预测患者的生存期吗?有学者通过整合以上几大因素建立临床生存预测模型,即使是有丰富经验的临床肿瘤学专家进行评估,准确率也会波动在25%-70%!所以,医生冰冷的、枯燥的统计数据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极不人道的。
      虽然各种预测模型可帮助临床提高预测性,但不能盲目或极端化地理解预测结果。每一名患者都是独特的,我们只能观察而不能决定他(她)们的最终生存时间。
      患者将自己的生命几乎完全托付于医生,充分相信医生说的话,如果医生不负责任的预期病人还能存活多久,弄不好会起到反作用。所以,做为医生应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理智面对,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     甲状腺癌患者从确诊之日起,直至做了甲状腺手术后,一直对这个问题耿耿于怀,万分纠结,背负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这与你对这种病不了解有关,你的心情可以理解,毕竟是恶性肿瘤,但你大可不必"谈癌色变"!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甲状腺癌到底是个什么鬼?

      甲状腺癌是比较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大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左右。常见的有四种病理类型:1,乳头状癌。占亚洲成人甲状腺癌的60%~70%左右,属于低度恶性的肿瘤;2,滤泡型癌。占20%左右,它较乳头状癌稍差,属于中度恶性,它有肿瘤生长较快和侵犯血管导致血行转移的倾向,但总的来说它和乳头状癌统称为分化型甲状腺癌。3,髓样癌。也属于中度恶性,可以经淋巴和血行转移,预后不如乳头状癌,但还说的过去,不是最恶的。4,未分化癌。发展迅速,一大部分早期就发生淋巴及血行转移,转移到肺、骨等,是最恶的一种甲状腺癌,患者一般存活不超过一年。所以不主张手术治疗。

    除了未分化癌外,只要发现的不是太晚,1,2,3型均可通过甲状腺癌根治性手术治疗,达到完全治愈和基本治愈的目的。尤其是乳头状癌,如上所述,中国人70%左右为乳头状癌,这种类型的甲状腺癌分化好,恶性程度较低,如果做了规范的甲状腺癌根治手术(患侧全切除+峡部切除+对侧部分切除+第六区淋巴结清扫),甲状腺癌的预后比较其它恶性肿瘤(如肺癌、肝癌、卵巢癌等)的预后要好的多。也就是说术后复发率低,生活质量及寿命不受影响,严格辅助口服优甲乐,大部分终生不再复发,这是甲状腺癌里面最好的一种,所以你不要紧张。我们做过的上述三种类型的甲状腺癌很少复发。所以,甲状腺癌患者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根据指征,辅助优甲乐口服、放射治疗、低碘饮食等,甲状腺癌的预后是比较好的。

  •   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患者说自己的内裤老是不干净,并且有臭味,有时能感觉到有臭水流出,内裤天天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正常生理状态下,肛门部有括约肌(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构成了肛门的阀门,其功能是控制排便。除非腹泻,正常在不排便情况下是没有东西流出肛门的。那么肛门部的臭水来自哪里呢?

    这应该是患了肛瘘。肛瘘是肛管部位齿状线附近的肛窦炎导致脓肿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了一个瘘管,瘘管导致肛肠与肛门外病理性沟通,内口开口于肛肠齿状线,外口开口于肛门周围的皮肤。大便汁可以通过此瘘管流出;另外,由于瘘管是穿过肛门括约肌走行的,瘘管受括约肌的挤压导致粪汁和感染物(如脓液等)排出不畅,反复感染。这就是肛门排臭水的原因所在。

    肛瘘时好时坏,很难自愈。肛瘘除了引起肛门周围湿疹、感染外,还可引起患者全身反应,甚至导致心理或精神出现问题。所以肛瘘不是一个小问题,一旦患了肛瘘应该积极手术治疗。

     

     

     

  • 直肠长约12~15cm,而且大部分位于盆腔和骶骨前狭窄空间内,所以直肠癌的手术比较困难,低位直肠癌空间更小,又涉及到直肠肛门括约肌功能能否保留的问题,所以,直肠癌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与癌灶长的位置密切相关。如果癌灶距离肛门7cm以上,可以做经腹直肠癌切除术,直肠低位前切除术(Dixon手术),即切除乙状结肠、包括癌灶在内的低位直肠,然后行降结肠与直肠切端做一期端端吻合,一次性恢复肠道的连续性,重要的是保留了肛门括约肌的排便控制功能,该手术效果好;

      如果癌灶距离肛门<7cm,则需要做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手术),即除了切除乙状结肠外,连同整个直肠、直肠系膜、坐骨直肠间隙组织、肛门括约肌、肛门完整切除,将肛门部切口缝合,近端结肠于左下腹部做一个永久性造瘘(人工肛门),接上人工肛袋收纳大便。
      而Hartmann手术则是一种姑息性手术,通俗讲就是一种因为某种原因无法实行根治性切除、未达到根治目的的简单手术。即经腹将直肠癌切除、远端直肠残端封闭、近端结肠造瘘手术。如图示。
      Hartmann手术适用于:1.患者全身一般情况差,合并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肺功能差等)不能耐受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2.急性肠梗阻,考虑切除后一期吻合不愈合,不宜进行Dixon手术(经腹直肠癌切除术,直肠低位前切除术)的直肠癌病人;3.高龄病人。
      做了Hartmann手术后,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解除心理压力,原则上应该在3~6个月后做"回瘘"手术,即将瘘切除、缝合造瘘处创口,打开、部分切除原来封闭的远端直肠,然后将近端结肠与直肠残端吻合,从而恢复原来肠道的连续性和肛门排便。但是具体情况还是应该具体分析,如果患者年龄偏大,不能耐受回瘘手术;患者已经习惯了造瘘排便,无回瘘要求;对回瘘手术恐惧者;可以不用回瘘。

  • 2016 年末,女性,60 岁。发现脐部包块两个月。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在这两个月期间,去过市内所有大医院就诊,抽血化验、影像都没有有意义的发现。

    为了不漏诊,为了水落石出,我决定将患者收入院进一步检查。

    同样影像没有阳性发现,但是血的肿瘤标志物却明显升高,CA125 是正常值上限的二十余倍。趁热打铁做了一个 HE4,算是 CA125 的高精版,又是正常值上限的十余倍,虽然腹部 CT 平扫未见明显异常,但这个时候感觉非常有必要做腹部的增强 CT 了:附件占位,腹部多发淋巴结肿。

    剖腹探查:卵巢癌,腹腔广泛转移。姑息手术,术后放、化疗。目前术后近 4 年,患者健在,生活质量良好。

    个人总结:

    一个小小脐部往往是腹腔内部的一面镜子。

    患者凡有诉求,必有原因。医生应该十分谨慎,医疗行为不能想当然。思维要缜密,爱心、热心、细心,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患者也不要想当然,有问题及早就医,在萌芽状态之下处理疾病,患者将大大受益。

  •   甲状腺手术,尤其是因双侧甲状腺病变而行双侧甲状腺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患者,手术后有时会出现手麻、面部发麻或腿抽筋的情况。这是低血钙的表现。那么它是怎样引起的?这需要我们从甲状旁腺的解剖及其生理功能说起。
      甲状旁腺是位于甲状腺腺体后方的两对小内分泌腺,一边两个,像四个小豆豆,每个腺体长3~8毫米,宽2~5毫米,厚0.5~2毫米。4个腺体的总重量不超过0.3克。腺体虽小,但功能挺大。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它的生理功能是调节身体内钙的代谢并维持钙和磷的平衡,一旦甲状旁腺素分泌不足,则导致血钙含量急骤下降,导致肌肉痉挛,手、腿抽筋,面部麻木等低血钙表现。化验发现血液中的钙及甲状旁腺素降低。
      那么甲状腺手术,尤其是做了双侧甲状腺切除手术(双侧甲状腺癌)的患者为什么会出现低钙呢?这要分析一下,一种原因是由于肿瘤侵及了甲状旁腺,不得已切除了旁腺。一种情况是没切除甲状旁腺,但是在手术切除甲状腺时由于切断结扎血管(主要是甲状腺下动脉),而影响了甲状旁腺的血液供应,手术后这种情况会随着动脉血管分支的慢慢长入而逐渐恢复血运,进而重新激活甲状旁腺的分泌功能。
      那么一旦发生了低甲状旁腺素和低血钙怎么办?只要口服钙制剂就能解决,最好是口服含有维生素D的钙片,因为钙的吸收要依赖维生素D的协助。严密随诊检测血钙及甲状旁腺素,如果过半年左右甲状旁腺素仍然低,说明可能手术切除了甲状旁腺或甲状旁腺功能已经无法再恢复了,这种情况需要终生服用钙片。如果甲状旁腺素恢复正常了,则说明由于侧支循环的长入,甲状旁腺又开始分泌工作了,停用钙片一段时间,若再无低钙症状出现,则可完全停服钙片。

  • 做过手术的人在一些场合经常会谈论某某医生手术做得漂亮,并展示一下自己的手术刀口愈合的如何平整光滑、无痕如初。这说明人们在治好病的前提下越来越追求自己的美颜、美体。也从另一个方面发映了外科手术医生的外科基本功,由表及里反映了整个手术的质量。同时也对外科医生的手术操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容美体绝不仅仅是美容整形科医生的事,它体现在整个外科手术的过程中。那么做为外科医生怎样做到既治好了患者的病,又做到患者美顔美体呢?
      一、要对人体的解剖及其功能充分掌握,尤其是对手术的局部解剖要烂熟于心。手术时除了归避一些神经、血管等一些重要器官副损伤外,要整体设计一下手术的切口、缝线、手术入路、内部操作等方案,力求做到完美。
      二、手术切口的选择及缝合技术。如下图所示,人体皮肤存在着皮肤纹理(langer氏线),人体各个部位的皮纹走向是不一样的。那么手术切口的选择就很有讲究了,尽量把手术切口选在皮纹线上,顺着皮纹方向做切口,那么手术后切口没有张力,愈合快而好,愈合后基本看不到切口瘢痕。另外,釆用无损伤的美容缝线,做真皮内连续缝合,皮肤无针眼痕迹,使手术刀口更加美观无痕。

     

     

     

  •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是人体重要的化工厂,由于它同时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重血液供应,尤其是消化道等消化系统的血液均经门静脉回流入肝脏,所以,肝脏的血流非常丰富,这也就成了癌症常见的转移器官。

    癌症最大特点就是细胞不受控制,无限"疯长",可以通过直接侵润、淋巴转移、种植转移和血行转移等途径转移至邻近组织或远处器官组织,据统计大约有30%的恶性肿瘤可以转移至肝脏。医学上把这种原发灶在肝脏以外转移至肝脏的恶性肿瘤称之为转移性肝癌(也称继发性肝癌),以资与原发性肝癌相区别。转移性肝癌可以通过彩超,CT,MRI发现,可以通过经皮肝脏穿刺等进行进一步验证确诊。转移性肝癌AFP(甲胎蛋白)一般不升高,而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AFP是升高的。那么都有哪些部位的肿瘤容易转移到肝脏?

      由于肝脏主要回收胃肠道的血液,所以,转移至肝脏最常见的是胃肠道肿瘤:依次为胆囊癌、结直肠癌、胃癌以及胰腺癌。另外,乳腺癌、卵巢癌、黑色素瘤、肺癌以及食管癌等也有发生肝脏转移的。其中大约有超过50%的结肠、直肠癌患者出现肝脏转移。的确原发癌病灶已经转移到了肝脏,就说明原发癌已经属于晚期。既然转移性肝癌属于晚期,那么是不是就没救了呢?不见得!在此报告两个患者病例予以说明。
       病例1: 患者,男,55岁。因为进行性消瘦二个月,不排气及不排便3天,以肠梗阻收入院治疗。入院后的CT所见乙状结肠有一个占位,环绕肠腔内生长,造成乙状结肠梗阻。诊断为乙状结肠癌伴肠梗阻。但同时又发现肝脏右叶有一个占位大小约5cm,诊断为乙状结肠癌肝脏转移。由于患者肠梗阻,对其施行了急诊乙状结肠(包括肿瘤)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一个月后给予化疗及肝脏介入、p53、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脏转移灶明显缩小至3cm。又一个月后对其施行了肝脏部分(包括转移灶)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迄今已经超过5年,再未见复发。
       病例2: 患者,女,61岁。因大便便血和粘液、贫血三个月来医院就诊,自己一直认为是"痢疾",吃了二,三种药物见效甚微。入院后经肠镜检查为升结肠癌;肝脏增强CT见肝脏左外叶转移灶,大小约4cm。先对其施行了标准的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手术。手术后恢复顺利,给予化疗两个疗程后,又对其施行了肝脏左外叶(包括转移灶)切除手术。目前也已经超过了5年,未再见复发。
      所以,转移性肝癌并不是不可治疗的。对已经切除了原发病灶的转移性肝癌患者,尤其是肝脏单发转移病灶患者,辅以全身化疗、动脉化疗栓塞(TACE)、无水酒精注射、p53等免疫生物治疗,使肝脏转移灶体织缩小,可以带癌生存,或限期施行肝脏部分切除手术切除转移灶。目前手术切除部分肝脏和射频消融治疗是治疗转移性肝癌的最有效方法。这些治疗方法单独或者联合使用,是治愈或延长患者生命的关键。
      所以,对癌症发生肝脏转移的患者,对肝脏转移灶的治疗医生和患者都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尤其是患者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理智面对,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癌症肝转移并不可怕!更不是患者的末日。

  • 肝脏血管瘤平常大部分无任何不适症状,大多是在体检或因其它病做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检查发现肝脏血管瘤后,患者最纠结和最关心的是,肝脏血管瘤是恶性肿瘤吗?我首先告诉你:肝脏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不会癌变!只是像李鬼一样狐假虎威,吓唬人罢了。

     

    肝脏血管瘤的具体发病原因主要是与先天性发育因素有关,有一部分病人在应用激素多年后发现。血管瘤实质上是肝内血管扩张呈海绵或蜂窝状的血管畸形,绝大部分为海绵状血管瘤,其直径有大有小。按其直径大小可以分为小血管瘤(直径<5cm)、中等血管瘤(直径5~10cm)、大血管瘤(10~15cm)、巨大血管瘤(直径>15cm)。较小的肝脏血管瘤人体无任何不适,大的血管瘤可以引起恶心、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及其它压迫症状。极个别长在肝脏边缘的或太大的血管瘤可以发生自发性破裂,或因外伤而破裂造成大出血。患者不要恐慌,破裂的只是极小数,长在肝脏中央部位的中等偏下的血管瘤尤其不容易破裂。

      那么肝脏血管瘤需要治疗吗?怎么治疗?需要手术治疗吗?目前的共识是小的、位于肝脏中部的血管瘤一般不用治疗,但要每年做彩超或CT隨診;直徑>5cm以上、尤其是长在肝脏边缘容易受伤破裂的、肝血管瘤生长趋势明显(生长速度加快),且瘤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出现了腹痛、腹胀症状的宜积极治疗。以往多釆用手术切除治疗,但因手术创伤大、出血多、风险大,近年来被新的介入技术所替代。

     

    肝脏血管瘤的治疗原则正在从传统的手术治疗向瘤体射频消融、血管介入等微创治疗方式转变。射频消融术的原理是通过射频消融使瘤体组织坏死,形成血凝块进而瘤体纤维化而使瘤体缩小或完全消失。血管介入方法是用一些栓塞剂(如明胶海绵等)将血管瘤体填塞以及将供应血管瘤的主干血管栓塞,同样会形成血管瘤腔内血凝块形成进而纤维化。只有对巨大的血管瘤才釆用创伤大的手术切除治疗。

  • 胃、十二指肠溃疡经系统规范化的药物治疗仍不痊愈,或怀疑有癌变的胃溃疡(即顽固性溃疡),或胃、十二指肠溃疡出现幽门梗阻、胃穿孔、胃出血等并发症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施行胃大部(分)切除术。

    胃大部切除术是指切除胃的远侧2/3部分,所以,也称之为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溃疡为什么要切除胃的远侧2/3部分?胃切除了这么多会不会影响消化功能?少切除点不行吗?这是患者常常困惑不解的问题。要回答和理解这些问题必须先了解一下胃的生理功能及其功能分区。

      胃位于左上腹部,分为上下两口,大小两弯,前后两壁。胃的入口叫贲门,向上与食管相连接,胃的出口叫幽门,向下与十二指肠相连接。胃的上缘叫胃小弯,下缘叫胃大弯。并且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贲门部、胃底部、胃体部和幽门部;幽门部又分为左右两部分,左侧叫幽门窦,也叫胃窦,右侧叫幽门管。胃体和胃窦在小弯交界处叫胃角。胃粘膜的解剖区域不同,其细胞分布和各自承担的生理功能也不同。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胃主要有五大生理功能:
      1、接纳、储存食物功能。
      2、消化和吸收功能:通过胃的蠕动及其分泌的胃酸、胃蛋白酶的协同作用等对食物进行机械和化学的消化(可以认为是初级消化)。
      3、运输和排空功能:将初步消化、研磨的食物排入十二指肠和空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
      4、防御功能:胃的黏膜屏障、胃酸、分泌型免疫球蛋白lgG,lgA以及淋巴组织等,可防止病原菌及异物的侵入。
      5、分泌功能:胃可分泌胃酸(盐酸)、胃蛋白酶、胃泌素、胃动素、生长抑素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它们是食物消化不可缺少的生物化学物质。
      胃酸(即盐酸)是胃粘膜的壁细胞产生的,如果盐酸分泌过多、过盛,在胃蛋白酶的共同作用下造成胃粘膜的损伤,使其作用局部的胃粘膜溃烂而形成溃疡,这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形成的基本机制。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最近几年发现条件致病菌胃幽门螺旋杆菌也在此时趁虚而入,参与了对胃粘膜的破坏活动。
       我们手术切除的巨大胃溃疡
      胃粘膜分泌盐酸的壁细胞大部分分布在胃的远侧2/3区域;另外,胃窦部的胃粘膜G细胞还分泌胃泌素,胃泌素通过神经体液反射引起胃酸的分泌。再者,胃、十二指肠溃疡几乎都发生在胃的远侧2/3区域。
       胃粘膜分泌胃酸的壁细胞区域分布情况
      具备手术指证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需要切除胃远侧2/3区域的原理就在这里。胃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可谓一石数鸟:
      1、切除了胃粘膜分泌胃酸的大部分壁细胞,使胃酸分泌显著减少,这就消除了胃、十二指肠溃疡形成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2、切除了胃窦部粘膜分泌胃泌素的G细胞,扫除了胃酸分泌的帮凶;
      3、最主要是切除了溃疡病灶,解除了溃疡癌变、出血、穿孔及幽门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反之,如果胃切除范围不够,只切除了一半或者一部分,那么胃粘膜分泌胃酸的壁细胞有较多残留,会引起残余胃的溃疡复发以及胃肠道吻合口部位发生溃疡(临床上称为吻合口溃疡)、以及出血情况,严格意义上讲意味着手术失败。
      胃大部切除术对人体消化功能的影响是暂时的,手术后开始可以少食多餐(每天可以进食4—5次),从全流质食物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和普食,远侧胃大部(分)切除手术后,剩余的1/3左右的残胃会在手术一年后长大成接近原来正常大小,并逐步恢复正常的消化功能。所以,不必担心胃大部切除手后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功能。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